“家—校—医”联手破解ADHD难题
“家—校—医”联手破解ADHD难题
近年来,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5%的儿童受到ADHD的困扰,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26%。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单一干预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家—校—医”联合干预模式应运而生,为ADHD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新路径。
什么是“家—校—医”模式?
“家—校—医”模式,即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三者协同合作,共同为ADHD儿童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干预和支持。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干预的局限,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施策,旨在全面提升ADHD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模式如何运作?
香港“赛马会喜跃悦动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范例。该计划自2018/19学年起,在主流中小学实施以实证为基础的小组训练,旨在提升ADHD学生的执行功能及社交情绪技巧。项目团队开发了六册训练资源,涵盖从核心训练到具体技能培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网上资源库提供丰富的配套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角色,如“前额叶队长”、“杏仁核侠医”等,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开展服务项目,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例如,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下设的精神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帮助各州提升治疗、康复和支持的质量来加强国家心理健康系统,使人们更容易获得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各类项目来应对与日俱增的美国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家—校—医”模式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单一干预模式,“家—校—医”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全面性:通过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三方联动,实现了对ADHD儿童的全方位支持,覆盖了学习、生活和医疗等多个维度。
系统性:该模式强调科学评估和系统训练,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和资源支持,确保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持续性:家庭和学校的深度参与,使得干预效果能够得到长期维持和巩固,有助于ADHD儿童的持续发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杨光指出,ADHD的治疗需要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策略:学龄前儿童以行为治疗为主,学龄期儿童建议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相结合,青少年则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这种个体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正是“家—校—医”模式的核心优势所在。
未来展望
“家—校—医”模式的推广和深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干预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ADHD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最后,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家—校—医”联合干预模式的出现,为ADHD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ADHD儿童将能够克服障碍,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