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出水文物揭秘甲午海战真相
定远舰出水文物揭秘甲午海战真相
2020年9月17日,一个让所有参与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项目的工作人员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山东威海湾,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被缓缓从海底提起,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铁甲,它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防护铁甲,历经126年的海底沉寂后重见天日。
这块铁甲呈弧状长方形,尺寸惊人:高约2.8米,宽2.45~2.6米,厚度达到0.303~0.305米。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定远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悲壮历史。
十年寻舰:世界最大规模的海战遗址考古
2014年,国家文物局联合辽宁、山东文保部门启动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这项持续了10年的考古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海战遗址考古项目。
考古队在黄海北部和威海湾海域展开了全面的探测工作。2017年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威海湾进行全覆盖式探索。经过数年的努力,考古人员陆续确认了定远舰、靖远舰、来远舰等7艘北洋海军战舰的沉没位置。
定远舰的文物见证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的旗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之一。其出水文物不仅展现了这艘传奇战舰的昔日辉煌,更揭示了甲午海战的真实面貌。
除了那块引人注目的铁甲,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反映舰上生活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武器弹药、船体构件以及将士们的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
文物诉说:甲午海战的真相
2024年8月4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展。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展出甲午沉舰出水文物,330余件(套)精品文物向公众展示了这段沉重的历史。
展览分为“归去”“来兮”“传承”三个部分,通过文物与史料的结合,全面展现了甲午海战的始末。其中,“来兮”部分重点展示了十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与研究成果,呈现了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战遗址考古项目。
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甲午海战的惨烈,更展现了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与牺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甲午海战,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