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创新实践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创新实践
生成性课程因其灵活性和贴近儿童需求的特点,被视为幼儿园教育的理想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及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通过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享生成性课程的成功经验。
生成性课程的实践探索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以STEM教育为切入点,探索生成性课程的实施路径。该园以“质量立园、科研兴园、特色强园”为发展理念,遵循幼儿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鼓励他们感知世界、创意表达,享受快乐与幸福。
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为了确保STEM教育的高质量实施,青岛市实验幼儿园通过“学思践”多途径教师培养策略,提升教师STEM素养。具体措施包括:
- 专家引领: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
- 科研推动: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 教学研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实践经验
- 案例剖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逐渐成长为能够支持幼儿探究与创新的引导者。
创新课程实施路径
在实践中,该园探索并形成了基于主题探究活动和基于项目活动的两条STEM教育实施路径,有效促进了幼儿“4C”能力(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交流沟通、创新、合作)的发展。
主题探究活动案例:《海洋之舟》
在大班《海洋之舟》主题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从对帆船的好奇出发,开启了自主探究的旅程。活动过程体现了生成性课程的核心理念:
- 从兴趣出发:活动源于幼儿对帆船的兴趣
- 跨领域整合: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 问题导向学习:围绕“如何制作一艘能乘风破浪的帆船”这一问题展开
- 动手实践:幼儿亲自设计、制作帆船模型
- 团队合作:鼓励幼儿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观察和适时介入,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
项目活动案例:《彩虹浮现器》
在《彩虹浮现器》项目中,幼儿注意到阳光透过玻璃窗映在地面的彩虹现象,提出“为什么会有彩虹”的问题。教师敏锐捕捉并判断其探究价值,引导幼儿围绕现象展开深入探索。
活动过程体现了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
- 现象驱动:从真实现象出发,激发探究兴趣
- 问题导向: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 操作实践:通过收集材料、设计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 总结反思:在记录和交流环节,帮助幼儿建构知识
整个过程教师注重启发兴趣、引导探究、设计实践和总结提升,让幼儿在动手和思考中实现全面成长。
成果与展望
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在生成性课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承办了10场省、市级论坛及研讨会
- 汇编成《幼儿园STEM教育活动案例集》
- 构建了完整的STEM课程体系
未来,该园将继续深化STEM教育研究,优化教学模式,拓展课程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STEM教育向更深更广发展。
生成性课程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教育真正成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精心设计的课程,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