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借东风》唱腔的“神操作”
马连良《借东风》唱腔的“神操作”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这句唱词出自京剧大师马连良的代表作《借东风》。作为一出老生唱工戏,《借东风》见证了马连良对京剧艺术的不懈追求。从1916年首演到1958年的重大修改,马连良对这出戏进行了多次精心打磨,使其成为马派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过场戏到代表作:《借东风》的演变历程
《借东风》最早名为《祭风台》,只是一个简单的过场戏,只有几句散板和念白。1916年,马连良在萧长华的建议下,将《雍凉关》中的[二黄]唱段加以改编,重新填词,创作出全新的《借东风》唱腔。这一创新立即获得观众的认可,使《借东风》成为马连良的代表剧目之一。
1958年:一次里程碑式的修改
1958年,马连良对《借东风》进行了最后一次重大修改。这次修改不仅增加了唱词,提高了文学性,还在唱腔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修改后的《借东风》板式运用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成为马派唱腔中的精品。
创新与突破:马连良的“神操作”解析
开场形式的创新
在传统京剧中,开场后通常是先奏过门音乐,然后接唱腔。而马连良在《借东风》中打破常规,先奏起悠扬柔和的[二黄]曲牌,再接[二黄导板]的过门音乐。这个新创作的【新二黄小开门】,虽然以【二黄小开门】为基础,但在结构和旋律上都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帽子”部分和节奏型的运用上。
唱腔结构的突破
整段唱腔由[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构成,唱词采用十字句和多字句结合的形式,变化丰富。特别是在[回龙]“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一句中,马连良对“周”字进行了结构扩展处理,改变了传统[回龙]的结构,这种创新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唱腔设计的精妙
在唱腔设计上,马连良充分展现了其艺术才华。如[原板]第一句“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吸收了高庆奎的唱腔特点,旋律高亢嘹亮;“广”字的拖腔处理得舒展从容,刚柔并济。在“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一句中,又吸收了萧长华的唱腔特点,特别是在“观瞻”二字的甩腔和“四方”的长拖腔处理上,展现了诸葛亮的英雄气概。
艺术价值与影响
马连良对《借东风》的修改和创新,体现了他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不仅纠正了过去把诸葛亮神化的偏向,还通过创新使这出戏焕发新的光彩。马连良的这些“神操作”不仅让他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也为后世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马连良的《借东风》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唱腔的优美,更在于其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和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精神。正如李慕良所说:“这段唱已成为马派唱腔中的精品,广为传唱,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