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穿越两千年: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穿越两千年: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历程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V80MS405527FJF.html

观音,作为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其形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从最初的男性造型到后来的女性化转变,从贵族装饰到世俗化呈现,观音形象的变化映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将带你穿越历史长河,一窥观音形象的演变历程。

东汉至南北朝:男性贵族形象的奠定


晋代 铜观音立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的观音形象多为男性,面部特征明显:丰满的面庞、突出的眼睛、平直的眉毛、高耸的鼻梁与额头齐平、长耳垂肩。观音头戴宝冠,宝冠上装饰着花髻,象征着贵族身份。此外,还有发髻冠和化佛冠等不同样式,宝冠两旁常饰有类似翅膀的宝缯。服饰方面,观音袒露上身,颈部佩戴悬铃的圆领式璎珞,胸部挂有璎珞和蛇形饰具,手臂佩戴钏饰,下身穿着羊肠大裙。

隋唐时期: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

隋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可分为早、晚两期:

隋至唐初阶段


北周或隋代石雕观音立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齐—隋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隋代 观世音菩萨立像


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残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唐代铜鎏金观音立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

这一时期,观音造型仍以男性为主,但开始出现女性化的趋势。面部特征趋于丰圆适中,方额突出,发冠样式多样,包括低花瓣式、高发髻等。宝冠上的双带下飘成为常见装饰。服饰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下垂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则横于胸腹之间。雕刻技法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新圆刀法,更注重衣纹的表现。

盛唐时期


北宋彩绘木雕观音坐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达到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观音形象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润深邃,眉弯而长,眼神柔和,呈现出少女或少妇的特征。宝冠式高髻成为典型装饰,整体造型温和妩媚,充满青春活力。

宋代:世俗贵妇形象的形成

宋代的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服饰更加复杂,面部刻画也更为细腻。观音的面相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头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一副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型已达到圆熟境界,动作表现和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辽代:淑女化身的延续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大同下华严寺 合掌露齿菩萨立像

辽代的观音造型基本继承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金代:繁复中的颓萎气息


金代彩绘木雕菩萨立像


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坐像


金代木雕彩绘漆金观音像

金代的观音造型在整体风格上承袭了宋代和辽代的传统,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金代观音造型显得较为繁琐,表现出一种颓萎的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在服饰衣褶的处理上略显繁复。

元代:形式化的衰退


元代观音坐像 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元代的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呈现细腰特征,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整体来看,元代观音造型的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传神的刻画,显示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明代:世俗美女的塑造


明代木雕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观音像


明朝初年观音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繁峙公主寺明代彩塑水月观音像

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了宋代的风格,更与盛唐时期的造型有相似之处。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的观音像塑造出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世俗美女形象。

清代:更接近世俗的呈现


清早期“石叟”款铜嵌银丝观音像


清 寿山石雕持卷观音像


清 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

清代的观音造型进一步世俗化,主要特征是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流行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

民国:工艺美术的衰落


民国 粉彩观音像


民国 德化窑观音坐像


民国沉香木雕观音立像

鸦片战争到解放前的旧中国,由于外敌入侵和内战频仍,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陷入萧条阶段。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型未能延续前代的辉煌,艺术成就相对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的复兴与创新



当代 袁师永清刀木雕观音立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失传的手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当代的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作品注重思想性和情节性,强调人物传神,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在工艺雕刻上,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使作品更符合现代审美观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