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95后引领春节消费新潮流
90后、95后引领春节消费新潮流
春节前夕,各大电商平台和实体店纷纷开启年货节促销活动,从传统零食到数码产品,从国潮服饰到健康食品,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一轮消费热潮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90后、95后甚至00后,正在成为春节消费的主力军。
年轻人引领消费新潮流
根据Soul App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5 Z世代春节态度报告》,6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春节,其中18-24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9.8%。这表明,尽管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面临着诸多压力,但春节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正在引领新的趋势。北京工业大学品牌研究院院长祝合良指出,今年春节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的特点,各类实体商店与电商平台联合,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年货展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90后、95后已成为购买年货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00后也加入年货采买大军,节日消费氛围浓厚。
消费新特点:个性化、健康化、科技化
与传统消费群体相比,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创意,倾向于选择设计感强、定制化的年货。传统年货的创新版本也大受欢迎,更加注重年货或节日礼物的情感传递功能,选择能够表达爱与祝福的商品。偏爱新潮科技产品,年轻人将春节作为入手科技新品的契机,数码产品、“谷子”产品、AI产品成为春节消费的重要部分。
健康消费也成为主流,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食品年货成为热门选择。环保包装、可重复利用的礼盒逐渐成为年轻群体首选,他们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外,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购买国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礼品和商品更受欢迎。
“情价比”消费理念兴起
值得注意的是,“情价比”消费理念正在兴起。报告显示,半数受访者在春节时期消费会更“豪横”,在“大过年的”这一年一度的高消费豁免下,人们“情价比”消费激增。在春节购物的挑选标准中,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和实用价值同等重要的首选考虑因素。
细分到性别,在春节期间,女性在“直播间抢年货”方面花费更多,占比达到40.3%,而男性和18-24岁人群在“游戏充值(游戏皮肤/道具、角色抽卡等)”上消费相对突出。这种消费行为反映了年轻人对情感满足和娱乐体验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春节不仅是消费的时机,更是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时刻。
线上线下融合成主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方式成为主流趋势。网上商品的多样性、支付的便捷性、配送的便利性更加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范围,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设立年货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精选各种特色商品、农产品等进行展销,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举办助农直播、乡村年货专区等活动,吸引各类消费群体。
与此同时,各电商平台推出节日促销策略,利用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针对春节消费热潮升级物流配送方案,整合多种基础设施和基础运力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文旅消费成新趋势
除了传统的购物消费,文旅消费也成为年轻群体的新选择。春节申遗成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热情,《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预测,春节期间,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具有极高的人气,成为游客体验的热门选项。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剪纸、宣纸、漆扇等充满创意与匠心的非遗手工技艺体验引起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从年龄来看,80后依然是春节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出游人次占比达48%,展现了中青年用户更为强劲的文旅消费需求。
结语:春节消费新趋势的启示
面对春节消费市场的这些新变化,商家和品牌需要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文化消费潜力,通过传统文化赋能消费,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深度结合,以文化挖掘、活动设计、市场推广等多维度联动,打造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化消费新模式。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节日食品和礼品消费升级。鼓励企业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价值传递,提升品质和设计水平,聚焦特定消费群体和细分市场,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将节庆礼品赋予文化故事和情感价值,增加消费者认同感。
同时,要打造特色活动,促进节日体验消费。一些具有独特民俗文化或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地可以围绕春节推出有文化底蕴的活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开发民俗主题旅游线路,组织沉浸式文化活动,以节日为主题,结合传统故事和节庆习俗,让参与者在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展消费场景,推动线上文化消费,开发节日主题短视频、线上互动游戏、虚拟年货市场等活动,丰富消费场景,激活消费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