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斯大林格勒的守护者精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斯大林格勒的守护者精神

引用
网易
10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VK0EOF0541A30T.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00785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BV5MKD05438PUS.html
4.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36855175168573.html
5.
https://baike.sogou.com/v632356.htm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5%BE%B7%E6%88%98%E4%BA%89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81%A9%E8%8C%B2%C2%B7%E6%89%98%E7%88%BE%E4%BC%90%E7%89%B9
8.
https://www.baike.com/wikiid/3794361849843931154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81%94%E5%86%9B%E4%BA%8B%E9%A1%BE%E9%97%AE%E5%9B%A2
10.
https://www.yantian.gov.cn/ytdayszxxw/lsjt/content/post_11737450.html

1942年7月,德国发动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调动了包括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6、第7军在内的庞大军力。德军的压力让苏联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场殊死战中,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待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并且委任朱可夫元帅全权指挥斯大林格勒的保卫战。

六个半月的激战中,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每一个地下室展开了殊死搏斗。苏军士兵的存活时间不到一天,军官更是寥寥数日。然而,尽管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痛心,但在这场悲壮背景下,出现了巴甫洛夫大楼奇迹,苏军在一座小楼房里坚守了整整58天。

斯大林格勒的居民经历了惨烈的战争洗礼,几乎被夷为平地,仅剩下1500名幸存者。这场战役被誉为史上最血腥的一战。

1942年9月,苏军制定了“天王星”反攻计划,动员了100万兵力准备对德军进行反击。在朱可夫的领导下,苏联军队成功地将德军主力围困在斯大林格勒,使其陷入困境,缺乏补给,食物和燃料匮乏。最终,德军主力被彻底击败,第六集团军的司令官保卢斯元帅被迫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在于苏军的英勇抵抗,更在于其象征着战争的转折。这场战役打破了德军的连胜势头,使其陷入了持久的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苏联的局势,更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它向世界展示了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德国军队在长期战争中的弱点和脆弱性。这场胜利鼓舞了盟军的士气,使他们对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充满信心。

人们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知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这场战役的关键战果就是消灭了德军B集团军群的主力第六集团军,因此误以为战果仅限于那33万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资料显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了6个半月,规模庞大,至今无法完全统计伤亡人数。

根据朱可夫和当时苏联军方对外公布的数据,这场战役消灭了约150万轴心国部队,规模之大令人震惊,远远超过了33万主力部队的数量。虽然这些数据可能有夸大之嫌,主要目的是鼓舞前线士兵的士气,但即使按照西方学者对轴心国伤亡的统计,德军和其仆从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约85万人的伤亡,其中包括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

因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和其仆从国军队的伤亡应该接近90万人,这一数字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大反攻中正面战场被消灭的33万人外,其余50余万士兵的损失都发生在拉锯战中。尽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损失来自德国的仆从国士兵,但这一数字仍然证明了这场战役的规模不亚于莫斯科保卫战。

因此,现在流传于网络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消灭了33万德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场战役让德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德军的伤亡代价至少与莫斯科保卫战相当。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可以说是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

虽然莫斯科保卫战在历史地位上被视为重要的转折点,但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中更为复杂。这场战役的胜利固然鼓舞了苏联和全世界的士气,但德军并未在此役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据档案记载显示,德军主力虽然受挫,但并未被歼灭,他们的实力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德军仍能迅速恢复并重新整编,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莫斯科保卫战虽然重要,但对德军并未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相比之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完全不同了。德军B集团军群包括了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这些部队是德国的主力,特别是第6集团军,更是整个B集团军群的核心。然而,这支精锐部队在“天王星行动”中被包围,最终被歼灭。

尽管网上传言苏军消灭33万德军并非全部,但在整个德军损失中占据了主要比重。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创造了第一次整编制歼灭德军主力的记录,德军主力一个都没有逃脱。例如,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以及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

德军随后无法以主力为骨干继续快速恢复军队编制,只能临时组建新军。这对德军来说是一次惨痛的失败,远大于莫斯科保卫战的影响,因为新军无法快速形成战斗力,大大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德国为何决定攻打斯大林格勒?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学者。有人曾认为,这座城市的名字或许是决定性因素,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成为德军攻击的目标,是因为它是通往德国最渴望的资源——高加索油田的门户。

然而,很少有人讨论到这一点。大多数人更关注德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和他们的战略规划,但实际上,一场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谋略,后勤也是至关重要的。高加索油田的控制对于德国的战略计划至关重要,而斯大林格勒正是通往这片宝地的关键之地。因此,德军拼命要攻打斯大林格勒,并不仅仅是为了它的名字,更是为了它所代表的战略价值。

在历史上,希特勒创造了闪电战的奇迹,他只用了短短39天就灭掉了欧洲大陆上第一强国法国,但这是建立在各种机械化兵团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坦克、摩托车还是飞机,这些都需要石油为基础。

然而,德国自身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据数据显示,德国的石油只能维持国内和平时期消耗约三个月,战争爆发后,仅能支撑前线两周的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迫不得已采取了闪电战这一策略,并成功夺取了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的油田以及法国的大量石油库存,缓解了德国的石油紧张问题。

然而,随着德国占领区域的扩大和对整个欧洲的战事,石油消耗急剧增加,很快又面临着严重的石油紧缺问题,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苏联。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战线的延伸,后勤补给不足成为严重问题。莫斯科保卫战的过程就显示出,德军因燃料问题多次行动受阻,使得闪电战在苏联战场上破产。

到了1942年,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

2023年10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笔者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与田野调查。圣彼得堡紧邻芬兰湾,作为通向欧洲的窗口,被誉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在其短短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这座涅瓦河畔的城市已历经三次更名,被称为圣彼得堡(1703-1914)、彼得格勒(1914-1924)和列宁格勒(1924-1991)。2024年1月27日,是列宁格勒保卫战彻底胜利的80周年纪念日。笔者有幸在街头目睹了当地居民的纪念活动,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赴圣彼得堡中央展览馆“驯马场”(МАНЕЖ)观展。[1]本文源自笔者的街头观察与观展体验,将当日见闻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图:驯马场广场外景,白底巨型告示上印着展览信息——“英雄城市-列宁格勒”。展出时间为2024.1.27-2024.5.12。

涅瓦河畔的城市如何成为“列宁格勒”

这座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城市原名为“圣彼得堡”,是为纪念使徒圣彼得命名的。一战爆发后,俄罗斯的反德情绪越来越普遍,由于市名的“堡”源于德语发音,人们不愿将名称与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于是191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将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为纪念列宁去世,这座城市又更名为列宁格勒。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遭遇了长达近900天的围困,将近有一半的城市居民牺牲,其中大多数人死于饥饿。尽管条件艰苦,列宁格勒人民仍然顽强勇敢地抵抗了下来,同时也保护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将这座城市恢复原名存在争议。1991年春天,争议达到顶峰,在举行市民公投后,这座城市恢复了原名“圣彼得堡”。[2]

图: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列宁格勒。图中教堂为圣以撒大教堂,位于现圣彼得堡市中心圣以撒广场,笔者前往的“驯马场”展览馆也坐落于此,紧邻该教堂。

缘起:不期而遇的展览

1月27日,笔者于外出办事途中,无意间发现街头装饰了许多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80周年的宣传板和旗帜,恍然记起这天正是列宁格勒彻底解除封锁的重要纪念日。公车快速驶过市区,窗外突然出现了“驯马场”展览馆高高挂起的白底巨型告示——“英雄城市”列宁格勒展览项目。机缘巧合之下,促成了此次不期而遇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图:街头的80周年宣传装饰

图:涅瓦大街上摆放的照片墙。老照片是1943年3月的涅瓦大街街景。

由于恰逢周末,票价会比平日贵一些。凭借学生证,笔者享受到了350卢布(折合人民币约为25元)的门票。这个价格其实并不贵,但在俄罗斯社交软件VK上,仍有市民在展览馆官媒账号下留言称,这样的展览应该对民众免费开放。

图:展览海报与门票(展览票价为周中500卢布、周末700卢布,退休人士收费为100卢布,在校学生享受半价优惠。此外,展览馆每月固定有一日向学生免费开放参观。)

从硬件设施看,本次展览为所有参观者免费配备了自动讲解器,多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发放设备和地图、帮助指导观众操作设备等,展厅内部还有多处配备了自动感应器,将讲解器贴上去后可以听到额外的讲解。一方面,自动讲解器能在保证散客参观自由度和自主性的同时,提供高质量导览服务,其背后体现了俄罗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通过数字科技推动智能旅游的探索与尝试。另一方面,据笔者观察,展览吸引了很多儿童和青少年前来观展。免费为观众发放自动讲解器也侧面反映出俄罗斯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民族复兴的基础。

图:工作人员在发放自助讲解器

图:在父母带领下前来观展的儿童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讲解器的语言只有俄语。负责指导使用讲解器的工作人员特地询问了笔者是否会讲俄语,得到肯定答复后,感叹道“这太好了!”。

图:佩戴绿丝带的工作人员正指导观众使用感应器激活讲解器

从内容设计看,展览中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策展人布展的精心构思。第一,区别于单调乏味的旁白性介绍,本次展览的自动讲解器中播放的是一段段音频表演的形式,由五位配音演员扮演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领域的封锁区居民,包括小学生、幼儿园教师、博物馆讲解员、艺术创作者、年轻科学家等,向观众讲述他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被围困的城市,产生强烈共情,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第二,这场展览很少涉及对战争历史细节的描述,更多的是带领观众感受封锁区中居民的真实生活,讲述了人们如何克服饥饿、寒冷和恐惧,在死亡濒临时仍然热爱美、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并证明了生命和对胜利的信念永远比死亡更强大。第三,展览的光影也非常讲究,从画室、足球场到音乐厅,总有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照进房间,让人感觉到绵绵不尽的希望、温暖与力量。

图:展厅的布景

灰暗中的阳光:围城中的生存与生活

走入展览,仿佛走入围城中的列宁格勒普通人的生活。展览是基于列宁格勒居民的社会画像——妇女、儿童、艺术家和科学家——所有不能也不想离开这座城市的人来创作的,通过展现他们的勇气、恐惧与希望来讲述封锁的故事。正如展厅内写道,每个角色都有真实原型,他们构成了一幅由列宁格勒居民的真实日记和记忆编织而成的集体画像。这场展览的主角既不关乎战争,也不关乎饥饿与严寒,而是关于这座城市本身。正是列宁格勒居民的勇气与坚定、团结与互相关心赋予了这座城市无形的保护,这场展览复现的不仅仅是一群围困中渴望生存的居民,更是一群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永葆对美的不懈追求的居民。

·电影

展览根据时间顺序布展,第一个房间展出了1941年封锁初期列宁格勒居民的电影生活。这一时期上映的电影包括《来自列宁格勒的女孩》(Фронтовые подруги)、《安东·伊万诺维奇生气了》(Антон Иванович сердится)、《凤羽飞马》(Конёк-Горбунок)、《假面舞会》(Маскарад)等。笔者参观时,展厅旁边大荧幕上正播放着喜剧电影《安东·伊万诺维奇生气了》,这部电影本身与战争或封锁无关,它上映于1941年8月,距离列宁格勒封锁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当时德国纳粹正深入苏联腹地,但社会中并没有恐慌的气氛,整个列宁格勒都贴满了这部音乐喜剧电影的宣传画,影名“安东·伊万诺维奇生气了”随处可见,这句话对列宁格勒人民而言也成为了抵抗的象征。

图:列宁格勒封锁初期(1941年)的上映电影海报

图:展厅里正在播放1941年上映的音乐喜剧电影《安东·伊万诺维奇生气了》,镜头里是圣彼得堡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

·儿童

这场展览令笔者最为印象的部分之一,是封锁期间的幼儿园。根据展览介绍,在封锁初期,列宁格勒约有30万名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1941年至1942年冬季,居民死亡率急剧上升,当局开始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孩童。1942年2月18日,当局命令将全城316所幼儿园转为全天候的寄宿制,可以容纳10-12岁年龄段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