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核弹背后的英雄:钱三强与邓稼先
揭秘中国核弹背后的英雄:钱三强与邓稼先
1955年1月15日下午,中南海丰泽园内,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会议正在召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齐聚一堂,听取两位科学家的汇报。其中一位,就是被誉为“中国原子能之父”的钱三强。
从丰泽园到原子能所:钱三强的战略布局
钱三强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原子弹是两块半球形的浓缩铀-235(或钚-239),外面包一层中子反射体,隔开一定距离放置在弹壳里面;弹壳里还要有高能炸药作引爆,使两块半球形的铀在百分之一秒时间内骤然结合,发生快速链式反应。这样,在超临界状态下原子弹就爆炸了。氢弹,是根据重氢和超重氢的热核反应原理制造的。简言之,就是在原子弹的外面,包围相当数量的重氢或超重氢,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极高温,使重氢或超重氢发生热核反应,从而引发爆炸。”
这次会议正式拉开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钱三强作为原子能科学界的代表,始终担任科技顾问的角色,为研制原子弹制定技术规划与战略,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钱三强就着手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他亲自到旧货市场找零件制造仪器,发动大家“吃面包从种麦子开始”。在他的带领下,近物所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核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原子弹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隐姓埋名的奉献:邓稼先的科研之路
1958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开始了长达28年的核武器研究生涯。
在青海的基地,邓稼先带领一批年轻人,从砍高粱、平地、砌墙开始,白手起家建起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在新疆的马兰基地,他们住帐篷、烤火墙,克服极端恶劣的环境,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设计阶段,邓稼先带领团队在4台半自动的电动计算器上进行特征线法数值计算。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验证,他们终于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邓稼先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此后,他又参与了氢弹的研制,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携手共进:科学家的集体智慧
钱三强和邓稼先,一个负责战略规划,一个负责具体实施,两人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合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苏联撤走专家后,面对技术封锁和物资短缺的困境,钱三强和邓稼先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坚持自主研发。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精密计算,用铝锅炼制炸药,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毅力。
1986年,邓稼先因病逝世,钱三强悲痛万分。他说:“稼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钱三强和邓稼先,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也见证了中国核弹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