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洛书起源:考证取得重大突破,难怪传说“龟负洛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洛书起源:考证取得重大突破,难怪传说“龟负洛书”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2626426_351483

河图洛书,作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中,“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更是为这两幅图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将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出发,为您揭示洛书起源的真相。

所谓洛书,现代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这就是“九宫图”,或者说洛书是九宫图的前身。而要探究洛书起源,则先要从中国农业谈起。

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证实,早在1.4万年前,中国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距今万年以前,浙江金华上山遗址表明,当时古人主食水稻,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而且出土从种植、收割、到去皮等的全产业链农具。距今万年左右,北方开始种植黍粟。因此,这就推翻了西方“1.1万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率先进行了农业革命,开始人类首次农业种植”的结论。

问题在于:中国四季分明,农业萌芽期的气候条件不如西亚,这就决定了想要发展农业,必须要能掌握“农时”,比如错过播种期的话,最终结果可能是颗粒无收,那么古人如何确定农时的呢?文献中记载的叫“观象授时”,其中手段之一是立表测影。

所谓立表测影计时,就是根据影子长短判断一年中的时间,后来演化出日晷,可以通过影子长短判断一天中的时间。

但立表测影除了计时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测定空间”,或者叫“辨方正位”!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立表测影的初衷,到底先是为了计时、还是为了测定空间,谁先谁后,这一点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立表测影兼具测算时间与测定空间两种功能。笔者认为,古人或先测时以满足农时,后来在此过程中探索出立表测定空间。

古代辨方正位的工具之一是“司南”,或者叫“指南针”。但在司南之前,中国古人辨方正位靠的是立表测影。周髀算经记载:“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为了更精确的测定空间,周礼考工记、淮南子等还指出要参考“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等。

更重要的是,周髀算经明确指出如何立表辩方正位,即根据日出日落之影判断东西,与之垂直的就是南北向。由此,中心点与东南西北四方,就形成了“四方五位”,《淮南子.天文》中说“子午、卯酉为二绳”,其实就是将东西线、南北线视为“二绳”。

如果再画上“X”形,就出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称之为“四维”。东南西北四方与四维合称“八方”,加上中间交点,就是“八方九宫”。如果每一方向是一个“区”的话,那么八方就是八个区,加上中心点,就成了“九宫”。

文献上透露的源头信息,在考古上也得到了印证。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三峡工程需要,考古挖掘了距今7000年以上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其中出土了一件圆形陶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指出:中国古代的九宫图,中间十字交叉叫二绳,外围四个角的部分叫四钩,四角的位置有四条斜线叫四维,柳林溪的这件陶器,展现的就是九宫图的前身。

上图陶器上的符号,如今还无法辨别,但陶盘格局大致清楚,即通过立表测影,将空间划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与中心点,其中“中心点”非常特别,与八方构成了“九宫”。另外,上述红圈处的符号,在山西陶寺遗址中明确出现,在甲骨文中也出现,是为“文”字。

尤为重要的是,在秭归柳林溪之后,上述布局的九宫图,在很多上古遗址中一再出现,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距今5300余年的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一件玉版九宫图,下图外圆中有八个箭头,内圆应为“立表之中”,与柳林溪的大致格局一致。

《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版图形中内圆表现的是八方九宫,但圆外又显示“四方”,这就与四象、八卦的概念相合,也表现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因此,玉版不仅表现了上古洛书,或许还表达了上古八卦。

但凌家滩的这件玉版九宫图,与一只玉龟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反映两者有紧密联系,属于套装用品。对此套装,学者考证或为上古历法、或为占卜工具、或为宗教礼器等,如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玉版左右各五个钻孔,而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上也有一些孔洞。其中,龟背数八,龟腹数五。如果上下叠加,中间是五,两侧各是四。这些孔洞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如何还没能真正被破解,或者不少学者的判断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玉龟加上玉版洛书,两者形成一个套装用品,或许这就是“龟负洛书”的传说源头。同时,“洛书”应是传播到了洛水后,因为大禹或夏朝的原因,而被命名为“洛书”。

进入距今4000年内,考古多次出土过类似的洛书。其中,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西汉太一九宫式盘,上面有完整的九宫图。只要将之变为正方形,然后两竖两横均匀分列,那么就形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九宫格。

总之,虽然如今还不清楚洛书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真正用途,但文献与考古告诉我们,洛书源于立表测影的实践,源于古人对空间方位的探索。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赋予洛书更多意义,或由洛书衍生出一些认知世界的方法等等,从而让考古发现的洛书也变得更为神秘、更为难懂。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首先,就像漫长的立表测影探索过程中,古人发现“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一样,由此发现洛书神秘规律,即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与西方突然成熟不同,中国古代成果基本都有源头可循,都有漫长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

其次,洛书起源并不神秘,神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对洛书的认知理解不同,而我们缺少古老时代的信息,故而上古洛书才难以被真正破译。其实,类似的八卦、甲骨文字等,破解的难点之一,就是在于对当时社会缺乏了解。

第三,以迄今为止的考古来看,洛书最早出现在西南文化区系的湖北柳林溪,然后流传到东南文化区系的安徽凌家滩等地,最终从夏商周秦汉传承至今,背后不仅说明中华文明的确没有断绝的传承至今,而且也说明中华文明是从多元最终融为一体。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参考资料:周易、周髀算经、周礼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