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业:在困境中求变,在转型中谋发展
柳州工业:在困境中求变,在转型中谋发展
2024年11月,广西柳州轨道交通项目发布了一则令人瞩目的公告:将依法依规对未批先建、违规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展综合整治,包括拆除位于桂柳路北侧的墩柱及搭建的附属设施。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柳州轨交梦的暂时搁置,更折射出这座工业重镇正面临的经济困境。
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曾凭借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成就。然而近年来,柳州工业经济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2020年柳州工业总产值较2017年减少了近千亿,2023年广西汽车产量更是减少了近80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柳州GDP增速仅0.8%,在广西各市中垫底,第二产业增加值更是下降了0.9%。
汽车产业:从“燃油之都”到新能源转型
柳州的汽车产业曾是其最耀眼的名片。2017年,柳州市汽车产量达到253.5万辆,占中国汽车产量的8.7%,居全国各城市汽车产量第三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柳州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面对挑战,柳州车企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谋求转型。
2024年上半年,柳州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77.5亿元,同比增长16.9%;整车销量64.7万辆,同比增长10.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3.8万辆,同比增长96.2%。柳产汽车持续俏销海外,上半年经柳州海关监管出口汽车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逾1万辆,同比增长30多倍。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柳州车企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其技术中心副总经理何逸波表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已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4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157份,获得专利授权超6000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柳州车企正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追赶。
机械产业:破产重整中的重生
在机械产业领域,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的重整案例颇具代表性。这是一家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017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陷入危机,最困难时年亏损额高达3.3亿元。在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主导下,通过府院联动机制,解决了延龙公司瑕疵股权变更登记等难题。2024年3月,延龙公司破产重整完毕,顺利化解债务约5900万元,盘活资产超2亿元,保住了近百名职工的就业。
这一案例体现了柳州在应对产业困境时的智慧和决心。通过司法手段和政府支持,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为其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延龙公司负责人吕延中表示,按照破产重整计划,公司各项生产经营稳步推进,运营生产总值将超3亿元。
钢铁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探索
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柳钢股份(601003.SH)率先开启了智能化转型之路。公司管理层表示,不再单纯追求满产满销,而是通过升级改造产线和拓展销售市场来增加利润空间。
这一转型策略借鉴了国内面板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合理的控产策略维持盈利水平。柳钢股份将围绕智能制造和产品多样化进行全面布局,努力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两条腿上走路,以应对市场的挑战。通过这一策略,柳钢股份不仅希望提高内部效率,同时也将为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带来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转型升级正当时
柳州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既是应对当前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以及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等多重机遇下,柳州工业正谋求新的突破。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柳州依然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柳钢、柳汽、柳工等知名企业,它们正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柳州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