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新进展
化疗药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新进展
化疗药物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其带来的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数量减少时,患者容易发生感染,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超过60%的化疗剂量降低或延迟治疗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的患者死亡风险高达5%-11%。
近年来,针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根据作用时间长短,G-CSF可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类型。短效G-CSF半衰期仅为3-4小时,需要每日给药;而长效G-CSF通过聚乙二醇修饰,半衰期显著延长,每个化疗周期仅需给药一次。
2024年7月,江苏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硫培非格司亭(商品名:艾多)正式上市,这是国内首个获得优效结果的长效G-CSF制剂。该药物采用创新的聚乙二醇修饰蛋白技术,在聚乙二醇和G-CSF之间引入硫醚基团,使得结构更稳固,与G-CSF受体结合更牢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硫培非格司亭能显著缩短3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1天,同时降低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35%。
另一款值得关注的新药是亿帆医药的F-627(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这是全球首个双分子G-CSF-Fc融合蛋白,具有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的显著优势。该药物于2023年5月获批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从全球市场来看,长效G-CSF已成为主流趋势,市场份额约为70%。而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支持,长效G-CSF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多个长效G-CSF产品获批,包括恒瑞的艾多、石药集团的津优力和齐鲁制药的新瑞白。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ADC(抗体偶联药物)在治疗多种实体瘤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副作用管理同样重要。例如,迈威生物的9MW2821在ASCO年会上展示了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数据,但同时也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这提示我们在追求疗效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深入发展,针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将更加精细化。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