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情节和结构如何安排?
文学作品的情节和结构如何安排?
文学作品的情节和结构是创作中的核心要素。情节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性格,而结构则负责整体布局。本文将探讨情节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不同的情节安排手法,并分析各种结构类型及其技巧。
情 节
写作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出来的;而这些事件之间又必须有连贯性,这些具有连贯性的事件,就形成作品的情节。
高尔基认为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等一系列的关系。”
这是就叙事作品和戏剧作品而言,抒情作品不写人物,也没有贯穿事件,一般就不具情节性。
文学作品的情节选择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故事的展开,而且直接影响性格的表现。
没有适当的情节,作家所获得的材料就无法贯穿起来,人物性格也表现不出来。
所以很多作家往往为寻找适当的情节而苦恼。
果戈理说:
“只要给我一个情节,马上就可以写出五幕的喜剧。”可见他的生活素材已积累得相当丰富,只欠一个恰当的情节把它贯穿起来。
当普通的作者一直写,坚持1年,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来发现自己只要有情节,不管写的怎么样,会越写越快。
情节既要表现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而本身又要有连贯性,这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呢?
有些作品只讲究情节本身的连贯、紧张、吸引人,却不管能否表现人物的性格,甚至为了情节的需要而扭曲了性格。这种作品,当然不能算好作品。
老舍说:“一定要根据人物的需要来安排事件,事随着人走:不要叫事件控制着人物。”
沈从文在写作课上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是什么意思?
无论是小说还是文章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写出来的就会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水浒传》中描写林冲还愿五岳庵,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一直到雪夜上梁山。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得很好,都是一环紧扣一环。
而在情节的发展中,人物的性格也逐步展开:
林冲从忍辱苟安,中人圈套,希求生还,到无路可退,终于被逼上梁山,走上反抗之路。
当然,由于作品结构方法的不同,情节的安排也不一样。有些作品以一个人物为中心,“事随着人走”的原则比较易于掌握。
也有事与人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描述的:
比如: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错综复杂,表面看来,是事件本身的发展: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曹操中计斩蔡瑁、张允,黄盖行苦肉计,诸葛亮草船借箭,庞统巧献连环计,这些情节的选择和设计都是围着把周瑜、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的性格反映出来,只不过情节的发展不是以某一个人为轴心,而是为许多性格的展现提供条件。
情节的构成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矛盾的发生,如《水浒传》中高衙内在五岳庵调戏林娘子,而林冲赶来制止;
发展是矛盾进一步展开,如高衙内设计害林冲的种种情节;
高潮是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如火烧草料场,逼得林冲没有退路;
结局是矛盾的解决,最终被逼上梁山。
有些作品是用倒叙手法,先把结局端出,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回过去补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鲁迅《祝福》,先叙祥林嫂之死,然后再写她一生的悲惨遭遇,这就是倒叙。
一般推理小说,破案影视,喜欢用倒叙的手法来表现。
还有一种时空交叉手法,则将整个情节次序完全打乱,以人物的思绪为线索,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场面,加以穿插,组接在一起。这种时空交叉的组接情节方法,与意识流手法有关。
意识流作家信奉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他们认为过去一般人都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把时间看作一种不可逆的顺序发展,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的相互渗透,它可以随着心理意识的流动,而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在一起。
有些作品强化情节靠紧张、离奇、曲折、复杂的故事吸引人。
比如武侠小说,惊险故事都属于这一类。
有人说,鲁迅小说集中有些篇幅是散文,其实那是散文化的小说。自从意识流小说出现以后,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情节观念。正如王蒙所说,意识流手法是用联想重新排列组合材料看起来凌乱,其实有内在的统一性。
结 构
结构是整个作品的组织构架,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因而显得相当重要。
一些文学作家在落笔之前,必须将全体的结构先安排好,绝不能写一段想一段,那样全篇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使某些片断写得很好,也不成气候。
有些作品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情节随着此人的活动而开展,结构就取单线条形式,如《堂·吉诃德》《鲁宾逊漂流记》等。
有些作品是许多人物同时展开活动,情节交叉,内容复杂,就用网式结构,如《红楼梦》《水浒传》写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这些人物各有各的遭遇,开始时大抵关联甚少,最后才聚义一堂,为适应这种内容的需要,作品采取了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下的士子为己任,作者只想写出各种儒者的心态,不需把他们汇集在一起表现壮举,所以采取的是集锦帖子式结构。
古人作文,讲究明暗互衬、虚实相间、断处若续、脉络贯通,都是说的结构技巧。
文学作品的结构,也要给人以完整和谐的感觉,既要剪裁得当,布局相宜,而且要前后照应,连缀得天衣无缝,方称上乘之作。
个人认为结构其实是文学创作理论中比较难的一点,首先就是逻辑思维要强,再一个就是专门对结构比较好的小说来一遍遍的阅读,观察作者的结构。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人给指点。
单纯靠自己来摸索小说的结构,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