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十里长亭话离愁:古人的送别仪式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十里长亭话离愁:古人的送别仪式感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8A00J5C00
2.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7A06TOE00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9A017E200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6A02G1Z00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01/10/71134344_1122054863.shtml
7.
https://www.wangubz.com/bzbk/1018.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6/10/84750067_1125462941.shtml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让“十里长亭”这个意象深入人心。在古代,十里长亭不仅是送行的地方,更是情感寄托之所。它承载着古人对离别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01

十里长亭的历史沿革

十里长亭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为了方便行人休息和传递信息,每隔十里设置一个长亭,五里设置一个短亭。这种设置不仅为行旅提供了便利,也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笔下表达离愁别绪的经典意象。

隋唐以后,随着园林文化的兴起,亭成为园林中的重要建筑。而“十里长亭”则固化为送别场所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成为离别情感的象征。

02

古人的送别仪式

古人送别时的仪式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隆重得多。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古代,一次离别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分离,甚至可能永诀。因此,古人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送别仪式。

折柳送别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寄托了对离人的挽留之情及美好祝愿。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

击鼓饯行

水路送别时,通过击鼓营造豪迈悲壮的氛围。这种仪式最早见于《史记》中荆轲刺秦时高渐离击筑送行的记载。

祭祀祈福

送别时常举行祭祀仪式,祈祷旅途平安。这种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03

文学作品中的送别

在古代文学中,送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将离愁别绪化作优美的诗句,流传千古。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送别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依恋。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则通过凄凉的景象,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与哀愁。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通过劝酒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不舍。

04

现代人的送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的送别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再需要在长亭短亭之间徘徊,也不再需要折柳相赠。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段视频,就能跨越千山万水,传递思念。

但是,当我们站在机场的候机楼,看着亲人登机的背影;当我们站在车站的月台,目送友人离去的列车,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是否与古人站在十里长亭时的感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送别的仪式感,或许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远去。但是,那份对亲情、友情的珍视,那份离别时的不舍与哀愁,那份重逢时的喜悦与期待,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