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中黄”到粪菌移植:古老智慧的现代演绎
从“人中黄”到粪菌移植:古老智慧的现代演绎
“人中黄”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在古代医学中,它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神药”。这种特殊的甘草制品,通过在粪坑中浸泡数月制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烦渴、斑疹丹毒等症。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看似“另类”的治疗方法,竟然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
古代智慧:从人中黄到秋石
早在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人粪汁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这被认为是粪菌移植的最早记录。而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描述了多种用人粪便制成的药物,如人中黄、金汁等,用于治疗腹泻、发热、呕吐等多种疾病。
除了粪便,古人还发现了尿液的药用价值。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从人尿中提炼出“秋石”,这种药物被认为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甚至将“秋石”列为中国的26项重大发明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现代医学的新宠:粪菌移植
时间来到20世纪,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肠道内寄居着约1600种细菌,这些微生物不仅参与食物消化,还与人体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腹泻、肠炎,甚至神经系统疾病。
基于这一发现,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功能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奇技淫巧”到主流疗法
尽管粪菌移植的概念早在1958年就被提出,但最初它并未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疗法的实施过程不够雅观,且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直到2013年,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FMT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的效果几乎是传统药物万古霉素的两倍,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医学界对粪菌移植的看法。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70项关于粪菌移植的临床试验注册,其中美国临床试验注册机构网站上就有317项相关研究。在中国,这一技术已被列入《生物医学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多个地区已将其纳入医保收费目录。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更是将肠菌移植列入医疗新增项目,标志着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管理更加规范。
标准化之路:从“捐粪”到药物
随着粪菌移植技术的发展,专门的“粪便银行”开始出现。这些机构负责招募健康捐献者,对捐献的粪便进行严格筛选和处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过,捐献标准极为严格,不仅需要通过多项体检指标,甚至连学历、颜值等都可能成为筛选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标准化程度,一些制药企业开始研发标准化的粪便菌群产品。例如,辉凌公司生产的Rebyota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粪菌移植标准化的重要里程碑。此外,澳大利亚的BiomeBank和美国的Vowst等产品也相继获批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粪菌移植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治疗的安全性,避免粪源性致病菌的传播;如何平衡医学价值与伦理道德、法规限制之间的关系等。此外,该技术的长期效果和潜在副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方景云医生团队近期在《上海医药》上发表的研究显示,粪菌移植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这一发现进一步拓宽了粪菌移植的应用范围,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从古代的“人中黄”到现代的粪菌移植,从传统医学到现代科技,这一跨越千年的医学探索展现了人类对健康不懈追求的精神。虽然粪菌移植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其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潜力已经得到证实。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古老的智慧将在现代医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