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醒:科学使用耳机,保护你的听力!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科学使用耳机,保护你的听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数据,全球目前约有15亿人存在听力受损问题,其中11亿人是因为不良的聆听习惯导致的。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25年攀升至25亿。在数字化时代,耳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但不恰当的使用习惯正在悄悄损害着我们的听力。
“60-60-60原则”:科学护耳的金标准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听力受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60-60-60原则”,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有效方法。这一原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音量控制在60%以内:耳机的最大音量往往远超过安全范围,将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可以有效避免对耳蜗内毛细胞的过度刺激。
每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即使在安全音量下,长时间聆听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专家建议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给耳朵足够的休息时间。
环境噪音不超过60分贝: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往往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增加听力受损的风险。当外界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时,最好暂停使用耳机。
这一原则的科学依据在于,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声音下,会导致耳蜗内的毛细胞受损。这些毛细胞是内耳中关键的感音细胞,一旦受损往往难以恢复,进而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降噪耳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噪音日益严重的现代环境中,降噪耳机因其能有效隔绝外界干扰而广受欢迎。然而,降噪耳机是否真的能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专家指出,降噪耳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听音体验,而不是专门为了保护听力。虽然降噪功能可以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使用户在较低音量下也能清晰听到音乐,但如果使用不当,仍然存在听力受损的风险。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降噪耳机提供了更优质的听音环境,用户可能会不自觉地延长使用时间。而长时间的聆听,即使是低音量,也可能对听力造成慢性损伤。
因此,即使使用降噪耳机,也应严格遵守“60-60-60原则”,并注意使用时间,每15-30分钟就让耳朵休息一下。
如何正确使用耳机?
除了遵循“60-60-60原则”外,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也很重要。专家建议优先选择耳罩式耳机,而不是耳塞式耳机。原因在于:
- 耳塞式耳机与外耳道紧密接触,声音直接作用于鼓膜,容易造成伤害。
- 耳罩式耳机与鼓膜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分散声压,降低对听力的影响。
此外,在使用耳机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如地铁、公交车等地方。
- 不要在睡觉时使用耳机,耳机的压迫可能造成物理性损伤。
- 运动时尽量不使用耳机,因为运动时内耳供血不稳定,容易损伤听力。
听力损伤:一旦失去,无法挽回
听力损伤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初期可能只是表现为耳鸣、听不清低语等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但需要强调的是,听觉毛细胞一旦受损,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使其再生,这意味着听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因此,保护听力,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到2030年全球应实现“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做起,从正确使用耳机这样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听力健康。
记住,听力的衰老和损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的使用习惯,我们可以延缓这一过程,让清晰的听觉伴随我们更长的时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听力健康,合理使用耳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