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攀枝花的三线记忆:从荒芜到繁华的工业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攀枝花的三线记忆:从荒芜到繁华的工业传奇

引用
中国军网
10
来源
1.
http://www.81.cn/yljnt_208627/lsda_208656/16338314.html
2.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61915
3.
https://m.sohu.com/a/808676824_121165148/?pvid=000115_3w_a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80560
5.
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409/82617553.html
6.
http://www.zgyckx.com.cn/
7.
http://www.pzhswdx.cn/jxpx/jxdt/10168098.shtml
8.
http://tjj.panzhihua.gov.cn/zfxxgk/gzdt/10189975.shtml
9.
http://www.panzhihua.gov.cn/zwgk/gzdt/bdyw/10182712.shtml
10.
http://www.sxjsbwg.org.cn/bwggk/gzdt/10183273.shtml

2023年,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接待了50.47万名参观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只为一睹这座记录了共和国工业传奇的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旧工具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奉献与奋斗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起点,要从1964年说起。

01

三线建设:一场改变西部的国家战略

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他提出将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其中三线地区主要指西南和西北的内地省份。这一决策的目的是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

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三线建设迅速展开。据统计,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地区就部署了300多项新建和扩建项目,从一线迁入三线的第一批工厂就有49个。这场规模空前的建设运动,投入资金达2000多亿元,参与人员多达数百万人。

02

攀枝花:从荒芜到钢城的蜕变

攀枝花,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地方,正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1964年,当建设者们来到这里时,眼前只有一片荒山野岭,用“七户人家一棵树”来形容毫不夸张。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在博物馆里,一面由一百多双劳模手印组成的“劳动之星荣誉墙”格外引人注目。这面墙记录了像吴恒泰老人这样的三线建设者的奋斗足迹。作为三线建设大会战“八闯将”之一,吴恒泰在92岁高龄时重返博物馆,看到自己留在墙上的手印,不禁感慨万千。他回忆道:“我们靠手拉肩扛,把一根根电线杆树立在峻岭陡坡上,架起了当地第一条电线。”

从一台3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到如今年售电量达136.38亿千瓦时;从第一炉铁水的奔涌,到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攀枝花的蜕变见证了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

03

三线建设的深远影响

三线建设不仅改变了攀枝花,更深远影响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它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西部现代化工业的基础,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条件。

如今,攀枝花已从“百里钢城”转型为“钒钛之都”,并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迈进。2023年,攀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产钒企业和全流程钛工业基地,仅钢轨新产品就开发了20多个品种,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全线3.8万吨铁路钢轨全部由攀钢供应。

04

三线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三线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位游客带着4岁的孩子,一蹦一跳地踩着地面上拓印的足迹往前走。这些足迹是按一比一的比例,采集拓印的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印记,成为了博物馆的独特风景线。

正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馆长莫兴伟所说:“我们将用好博物馆这一阵地,加强对三线文化的挖掘传承,讲好三线建设故事,在鉴往知来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当我们走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机器轰鸣的声音,感受到建设者们火热的激情。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