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四川古迹:三星堆与都江堰的神秘之旅
探秘四川古迹:三星堆与都江堰的神秘之旅
2024年4月,三星堆遗址再次震惊世界。考古人员在新一轮发掘中,出土了265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包括46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璀璨辉煌,更让我们得以一窥3000年前神秘的古蜀国世界。
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自202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1、2号“祭祀坑”旁边,相继发现并发掘了距今约3000年的3号至8号六个“祭祀坑”。这些坑内出土的近13000件文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古蜀文明的非凡魅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大立人像,它高达2.62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人像。其双手环握中空,似乎原本握有某种法器,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位古蜀国的国王或大祭司。
另一件令人惊叹的文物是戴冠纵目青铜面具。它双眼斜长、眼球凸出,两只大而尖的耳朵向外伸展,额上有高约70厘米的卷云形饰。这种夸张的造型,可能体现了古蜀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在2021年出土的一件青铜扭身跪坐人像也十分独特。它长了一张“大众脸”——发髻高耸,国字脸、高颧骨、剑眉、杏仁眼,双颊肌肉紧绷、用力抿嘴,目光严肃、眉头紧锁,双膝呈跪坐姿态、脚趾抓地。人像小腿肌肉紧绷,仿佛全身都铆足了劲儿,双手合十侧举。考古人员还在人像的双手、小腿、盘发、衣服边缘等位置首次发现了交错V形纹、燕尾纹、羽冠纹等纹饰,这是三星堆首次发现有“纹身”的青铜人像。这些纹饰代表着鸟的形象,反映出古蜀人有强烈的飞鸟崇拜,被视为沟通神灵的信使。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完整金面罩、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神兽,金沙遗址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玉琮……一批重器展现古蜀文明之“最”。首都博物馆策展人高红青说,展览特别制作了互动小程序,邀请观众给“神器”起名字。
三星堆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神兽身长1米多、重达150公斤,昂首站立,大尾微翘,“臣”字眼、扁方形大嘴、弧形叶状耳,腰身细瘦,四足粗壮,身上满饰云纹、火纹、鳞纹等,胸口饰有一棵神树纹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介绍,考古人员运用三维扫描和模型技术手段进行拼对后发现,神兽上部承载的器物是出土于三号坑的一件大型顶尊跪坐人像。
戴冠纵目青铜面具算是老牌三星堆“网红”之一。它双眼斜长、眼球凸出,两只大而尖的耳朵向外伸展,额上有高约70厘米的卷云形饰。孙华说,这件面具出土时有眉眼描黑、口涂朱砂的痕迹。其实,很多面具都非素颜出镜,当年都曾描眉涂唇。至于哪些面具会“化妆”,至今未有定论。而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在展览里还有很多。正如导览册上所写,“已知的越多,未知的也就越多!对古蜀文明的研究、解读和传播只是开始,还有很多待解之谜,还会有新的考古发现”。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三星堆展现了古蜀人的艺术创造力,那么都江堰则体现了古蜀人的工程智慧。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生命线。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另有一说法是古蜀国开明王朝期间所建。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中国的“天府之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
内江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还使用杩槎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杩槎是一种以数根圆木为骨架,外覆竹席,内灌泥沙的截流物体。当需要时,只要在一侧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杩槎,便能减少该侧的水量。一般在春季来水较少时使用这种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内江的水流供给,待春耕结束水位上涨后,再砍去杩槎,使水流恢复正常。1974年以后,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闸,从而取代了杩槎来实现围堰和泄洪。
鱼嘴近照
目前的鱼嘴平面为半月形,由浆砌条石和混凝土筑成,长80米,最宽处39.1米,高6.6米。鱼嘴堤坝向下游延伸,形成金刚堤,内堤长650米,外堤长900米。金刚堤再往下, 分别是飞沙堰和人字堤。在鱼嘴上游东岸还有百丈堤,全长1950米,将洪水与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的作用。鱼嘴、百丈堤、金刚堤,连同飞沙堰与宝瓶口协调作用,起着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历史上鱼嘴的位置一直在变动。最早的鱼嘴位于白沙河口下游不远处;现在的鱼嘴位于白沙河口下游2050米,这一位置是1936年大修时确定的。(详见下文堰首位置)都江堰鱼嘴在四川汶川512地震中受损,出现开裂,不过经过修复后影响不大。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飞沙堰下口120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宝瓶口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度20.4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口内即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如“瓶颈”,宝瓶口也因此得名。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宝瓶口与离堆。图左水道是宝瓶口,图右山体是离堆。
宝瓶口左岸山崖上刻有几十条分划,每划间距为一市尺,名为“水则” ,用以观测水位涨落,是中国最早的水位标尺。足用的水则数随着都江堰灌溉面积的扩大而增加。宋朝时水则仅有十划,水位达到六则时即为足用,再高就会产生涝灾;元朝时足用数为九则。清朝时以十六则为大洪水,现在需十四则才能保证春耕用水,崖上石刻水则已经达到二十四划。
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为与山体相离,故名“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伏龙观,又称老王庙。宝瓶口岩基经过江水两千多年的急速冲击,出现了极大的空洞,1965年和1970年曾两次加固离堆。
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龙朔年间(661年—663年)筑成,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710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宽240米,堰顶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排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则,即堤顶低作与对岸标准
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精巧的设计,更在于其对成都平原的深远影响。在都江堰的滋养下,成都平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区。这里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被誉为“天府之国”。
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三星堆与都江堰,一北一南,一文一工,共同见证了古蜀文明的辉煌。三星堆展现了古蜀人的艺术创造力,而都江堰则体现了古蜀人的工程智慧。这两处古迹,如同两颗明珠,镶嵌在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
如果你也想亲身体验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不妨规划一次四川古迹之旅。从成都出发,先前往三星堆博物馆,近距离观赏那些神秘的青铜面具和精美的金器玉器,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然后前往都江堰,漫步在古老的堤坝上,欣赏岷江的壮丽景色,感受古人治水的智慧。
为了让你的旅程更加完美,这里有一些建议: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节是游览四川的最佳时节,天气凉爽,适合户外活动。
交通建议:从成都出发,可以乘坐旅游大巴或包车前往三星堆和都江堰。两处景点之间也可以选择包车或参加旅游团。
住宿推荐:建议选择位于成都市区的酒店,如春熙路、太古里附近的酒店,方便游览和用餐。具体酒店如成都瑞吉酒店、成都钓鱼台精品酒店等,均享有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服务。
文化体验: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参加当地的导览服务,深入了解三星堆和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背景。
注意事项:四川冬季湿冷,需准备足够的保暖衣物。同时,四川紫外线较强,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建议携带防晒霜、太阳帽、墨镜等防晒用品。
通过这场探秘之旅,你不仅能领略到古蜀文明的神秘魅力,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让你对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