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设"外语+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培养文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新设"外语+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培养文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近日获批四个"外语(英语、德语、俄语、翻译)+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于今年开始招生。该项目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
项目背景与意义
复旦大学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混搭"?学生能学到怎样的本领、以后又有怎样的就业前景?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该校德文系系主任李双志。
复旦大学校园
李双志表示,首先要破除一个误区,即"外语是文科生学的,计算机是理科生学的"。实际上,每年复旦大学外语专业都有很多高中学理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当今时代需要能够融合文理的人才。复旦大学的外语专业很早就开始探索和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双方已经有了合作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不仅需要计算机方面的顶尖人才,还需要语言方面的人才。从科研领域到科技公司,都迫切希望精通外语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这种设置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会达成外语与计算机互惠互利的局面,并且符合时代需求。
专业设置考量
今年是第一次招生,复旦大学选择英语、德语和俄语作为试点。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语和俄语分别在西欧、东欧以及中亚等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人群。近期德国和俄罗斯领导人都来到中国访问,并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这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培养模式与优势
复旦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师资配备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两个学院拥有非常多的教学名师、国家级人才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个双学位项目是一种强强联合。
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两年的基础阶段,要求达到和本专业学生一样的语言要求。以"德语+计算机"为例,就是要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很高的语言交际水平。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也要应学就学。接着是高年级的进阶阶段,这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复旦对于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个性发展,另一个是进行有效的定向引导。会开设大量的文学、文化和计算机高端专业选修课,比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还有数字人文、计算机语言学等融合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以德语专业为例,德国很早就开展了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国家,它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支撑着欧洲各国。因此,会邀请德国这方面的专家来讲课。此外,已经和柏林、汉堡、图宾根大学等顶尖院校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与那里的学者直接交流,并且会有很多交换项目。之后,还会共同设立工作坊,通过外语能力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地。
难度与挑战
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相信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可以做到。另外,也应该摆脱高考文理分科的思维模式,大学教育正是要以未来为导向,打破两者的界限。
以德国文学名著《浮士德》为例,如果不了解十九世纪德国的科技革命,就不能真正读懂这部宏伟作品。另一方面,《浮士德》是欧洲最早探索人工智能的文本之一,因为里面出现了人造人。了解其与魔鬼的关系,就会了解欧洲的人文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态度。反过来说,要了解当下欧洲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阅读《浮士德》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另一方面,"科技+人文"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是算法,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算法的时候,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了解人,并且具备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价值判断能力。
而外语专业天生就是要处理不同文化的差异,其背后是人的多样性和发展潜力。无论最后是做文学还是做语言学,其实都在探索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丰富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了解人,才能知道如何与机器协同。
复旦大学校园
从这个角度而言,希望"外语+计算机"项目能够开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和成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