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每日一解: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弟子规》每日一解: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弟子规》中“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孝道的两个重要方面:保护身体和维护品德。本文将通过经典文献解读和历史故事,深入探讨这一孝道理念的内涵。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注释】贻:造成,招致。
【解】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有人抱怨说:父母怎么管我这么多?实在是因为你不能让父母放心啊!假如你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生活起居饮食有规律,进而让自己更懂事,这样父母就放心了。现在不健康的网络、影视、杂志媒体太发达,人与人之间交流很频繁,假如你没有判断力,又没有理智,就会受到邪恶思想的污染而堕落。到时候不但父母家人蒙羞,甚至连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这是大不孝,所以从小就要学会自尊自爱,保持身心的清净健康很重要。
子女是父母血脉的传承。什么是孝?最基本的孝是没病没灾,健健康康地活着!
《孝经》中说:“身体的每一部分,毛发也好,皮肤也好,都来自于父母,不敢毁伤一点点,这是孝的基本。”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孔子的学生孟伯武问孝道是什么。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担心儿女生病。”
(《论语·为政》孟伯武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曾子听老师孔子说过:“父母完好无损地生下了孩子,孩子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应该是完好无损的,身体的每一部分既不缺少,也不毁坏,这才可以称得上孝。”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孝行》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
曾子得了重病,把学生们叫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往后,我解脱了!学生们哪!”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启:察看。)
曾子临终让学生们察看手脚完整无损,并说这是自己战战兢兢一辈子保护的,现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才敢说自己在“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方面尽到了孝,才再也不用担心了。后来“启手足”也成为善终的代称。
汉朝时,有一个叫王阳的益州刺史,当他巡查所辖区域邛郲九折阪时,地势的险恶让他感慨道:“父母留给我的身体,干嘛屡屡冒这样的险!”后来竟称病辞职了。
(《汉书》 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
中国古代刑法里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剃掉犯人的头发;还有一种刑罚叫“耐”——剃掉犯人的胡须和鬓毛。这两种刑罚,现代人很是想不通,这不是理发吗?咋就是受刑了呢?!其实,对古人来说,它们还真是受刑!这两种刑罚折磨的是古人的内心,被人剪去毛发,不孝的感觉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
由此想到,现在有的学生心理真脆弱啊!一点点小坎都过不去,老师不能说几句,家长不能训几句,动不动就不活了,以生命化为句号来对抗老师和家长。真不孝啊!人一生中有许多坎要过,小坎,大坎,这些不过是人生中的逗号,感叹号而已,难道就这样以生命化为句号过坎?——那一刻,想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了吗?
古人说:“将做坏事时,一旦想到会使父母蒙羞受辱,必定不再做了。”
(《礼记·内则》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古人说:“孝子尽孝,是终身要做的事情,这个终身,不是指父母的终身,而是指孝子的终身。”
(《礼记·内则》 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父母活着时,不能因自己而使他们丢人现眼;父母去世后,也不能因自己而使他们名字蒙受羞辱。所以,对父母尽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事,并不是父母去世后,孝道就算完成了。
个人身体方面,曾子战战兢兢一辈子,直到临终,才敢说自己身体是全乎的,在“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方面尽到了孝;父母名声方面,也是一个人战战兢兢一辈子,要用品德守护的。
儿子被警察抓走,母亲半年没下楼
有一个工厂家属院空地上,经常有退休老人聚集。支张桌子打牌,择菜,织毛衣,闲聊天。一天下午,突然来了辆警车,下来几个警察,行动迅速地向一个单元走去。人们很诧异,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将目光投向警车、警察,并相互询问:“这是抓谁呢?抓谁呢?”没一会儿,警察推搡着一个胳膊反捆在背后的小伙子出来了,众目睽睽之下,塞进了警车。不约而同,人们又把诧异的目光转向一位择菜的老人,只见她脸色煞白,嘴半张着,原来被捆走的是她儿子。
事后人们才了解到她儿子在外省参与了一起重大盗窃案,外省警察会同本地警察对他实施了抓捕。
自那以后,这位母亲有半年时间没下楼。
半年后,人们再次看到她时,本来瘦弱的她更加瘦弱了;半年不见,头发全白了!
正在打牌,聊天,说笑的人们看见她,招呼她一起过来坐坐,却见她远远地摆摆手,低着头默默走开。
唉,儿子啊,怎能让你的母亲走不到人跟前!
包拯立下家训:“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受贿,滥用职权的,免官后不许回老家;死了也不许葬在包家祖坟。不遵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赃:贪赃受贿。放:免去,罢免。茔:墓地。)
汉语语言丰富,赞扬人的话很多,同样骂人的话也很多,而且骂人先骂娘。
记得有一篇故事里说:有一个人做了大官,临行之前,老母亲对他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儿啊!娘不图别的,只要今后没人骂娘就行了!”
董 卓 的 恶 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①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牵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
【注释】①傀儡:kuǐ lě ,无自主权,受人操纵的人或政府。
中 国 人 的 味 道
一个十六岁的儿子和爸爸开车去郊游,到了一个风景区,儿子要给车加油,父子俩约好下午四点在这里再见面。儿子到加油站加完油后,发现还有一段时间,心想看完电影后再去接父亲也不迟,于是就到附近的电影院看了电影。电影结束后一看时间已经晚了,心里面也很着急。这个孩子也没学过《弟子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他匆匆地回去后就跟父亲说:“车子坏了去修理,所以回来晚了。”父亲说:“你怎么可以骗我,我已经给加油站打过电话了,加油站的人说你的车子整个下午都在加油站停着,根本没有离开过。”儿子一听很惭愧地说:“爸爸,你不要生气。”父亲接着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不是对你,而是对我自己生气,对我自己难过。因为我养育了16年的儿子居然来骗我,这说明我教育失败,我要好好检讨这么多年来对你的教育,今天我要走回家去。”父亲坚持一步一步在前面走,边走边反省;儿子开着车一步一步在后面跟着,边跟着边惭愧。风景区离他们家有18英里的路,走回去都半夜了。父亲的行为对儿子内心是一次非常大的震撼,儿子会对这件事终生难忘的。相信这次旅途是儿子一生最长的旅途,也是父亲给他最成功的一次教诲。因此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活出做人的味道,否则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蒙羞。
如果我们的身体有损伤,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的。有一个孩子写日记:今天我感冒,心里很难受,不是因为感冒很难受,而因为感冒是不孝。因为《孝经》中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么对于身体首先要经常活动,“活动”这两个字,是你活着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下去了。其次还要注意睡眠,睡眠的时间一般为:小孩每天睡8—9小时,小孩长内脏,而睡觉会让他成长得好,睡觉会让他的免疫系统提升得很快;中年人每天睡6.5—7小时;老人每天睡5.5—6小时。另外,人类最强的解毒系统是肝胆,而胆的整个血气的行走是在夜里11点—凌晨1点;肝脏是凌晨1点—3点,所以这四个小时最好都能睡觉。中国黄河流域,这些地方天气都比较冷,天气一冷,早睡早起,这是道法自然。很多人都有睡午觉的习惯,但吃饱饭应该先走一走,帮助消化,再睡20分钟到30分钟,将身体缓和一下,再爬起来,做起事来特别有劲。当一个人中午的时候,如果吃完饭,不运动就一睡1.5—2小时,他睡起来的时候,会很没精神,而且会觉得头痛痛的,为什么?缺氧,血液循环到中午的时候是最高点,你的新陈代谢在最高点的时候,这一睡就1—2小时,它马上从最高点瞬间降下来,所以这个就不是道法自然了。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在最累的时候,让它休息一下,这样效果最好。对于睡觉,也要掌握适度,不要因为睡了太长时间,把我们的人生大半时间都耗掉了,这个也是不明智的。熬夜不好,我们说熬一天夜要几天才能补回来?有的人三天三夜不睡觉,“身有伤,贻亲忧”,年轻时候逞强斗胜,把身体都搞坏了,到最后会追悔莫及的。所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孝养父母的一个必备条件。
我们不仅在身体和德行上不能让父母担心和蒙羞,更不能在道德品质上让祖国蒙羞。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三则报道:
1.巴黎圣母殿门口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
2.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到此”。
3.在泰国的皇宫厕所里也是用中文写着“便后请冲厕”。
不言而喻,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还有一个朋友从英国旅游回来说,英国的草坪上也用中文写着“不要踏入草坪”,而我们出国的人员中却偏偏有人到草坪里面,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躺在草坪上照相;有一个很洁净完美的雕塑供大家欣赏,有的人在雕塑附近很得体地照相留影,而我们出国的人中,却有的要爬到雕塑上面,搂着、并且脸部还要紧贴在雕塑上照相,这哪是照相,这不是到国外去出中国人的“洋相”吗?
作为中国人就要活出做中国人的味道,中国人老祖宗教导我们:成就人格,首重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仁”的含义: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为基础,处事待人,心存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恤民疾,不惹烦恼。
“义”的含义:言行举止,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礼”的含义: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智”的含义:随顺不染,明白事理,不可感情用事,不瞋不怒,平心静气,临事不乱。
“信”的含义: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此五常,是成就人格之本。
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处世都是遵循道义、谦恭有礼、要有智慧、处处能通权达变,言出必行很讲信用,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别人会从内心喜欢你,打从心里升起对你的一种崇敬之意,这才是真正做人的味道。一个人要活出做人的味道一定要把根基扎好,当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一生能够真正活出做人的尊严,就要把“仁、义、理、智、信”扎根在他心里,让孩子从小应该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学之有序: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孩子从小懂得这些圣贤的教诲,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自己的德行为祖国争光。不让祖国蒙羞,才不愧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称号。
让我们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