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升级版”来了!胃镜精查,发现胃早癌的“利器”
胃镜“升级版”来了!胃镜精查,发现胃早癌的“利器”
胃癌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常见恶性肿瘤,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其预后差。然而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足10%,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
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癌变。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一般遵循正常胃黏膜上皮➝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化生➝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
根据病变的进展程度把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指侵犯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癌变,而进展期胃癌 指癌组织已进入肌层或已穿过肌层达浆膜层。
研究表明,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手术治疗其5年生存率仍<30%,而早期胃癌患者经及时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90%。胃癌的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
由于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无特异性表现,同时普通白光胃镜下胃早期癌变的黏膜变化细微,与正常黏膜的高低差、色差不明显,与普通黏膜糜烂、炎症较难区别,这使得部分早癌在常规的胃镜检查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为了提高早期癌变的检出率,胃镜精查技术逐渐被消化内镜医师应用。
与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相比,胃镜精查是指在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进行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检查,使病灶观察更细致入微,从而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是否癌性病变)、病灶的侧向范围及垂直浸润深度等,同时可指导病灶的精准靶向活检,从而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精查胃镜可理解为具有放大作用的胃镜检查。
左图:普通胃镜中一黏膜凹陷病变具体性质无法辨别;右图:精查胃镜中对该部位进行电子染色放大后观察到了与周围黏膜微结构不同的早期癌变。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检查的精确度和细节程度
👇👇👇
01
术前准备
与普通胃镜相比,精查胃镜术前准备更充分。临床数据表明胃内较多黏液及泡沫会直接影响内镜下观察效果。
▲使用祛泡剂、胃黏液溶解剂前后的胃镜图像
因此,祛泡剂、胃黏液溶解剂常用于胃镜精查前的术前准备,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有效改善视野清晰度,大大提高胃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02
检查时长
普通胃镜检查一般耗时5—10分钟,而胃镜精查对可疑部位采用染色、放大内镜等图像增强技术,对微小病变进行详细观察,因此胃镜精查耗时较长。
03
检查人员要求
与普通胃镜相比,胃镜精查对内镜医师的要求较高,需经过早癌精查培训且经验丰富的内镜专家。
04
设备要求及图像质量
胃镜精查通常需要结合色素胃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胃镜、超声胃镜等设备对可疑病变的形态、结构、类型、浸润深度等进一步分析。相比普通胃镜,精查胃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质量。
▲上图4张镜下照片分别来自普通白光胃镜(左上图)、色素内镜(靛胭脂染色)(右上图)、色素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左下图)、电子染色内镜(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右下图)
检查前:
- 检查前患者至少空腹8—10小时以上。
- 有活动假牙者宜取下。
检查后:
- 做完胃镜后1小时内,禁饮食,以免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
- 取活检者,2小时后方可进食流质。
- 检查后如出现出血、黑色粪便者,应及时医院就诊。
基于中国人群的胃癌风险评分系统(Gastric Cancer Risk Scoring System,GC-RSS)评分(如下图),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来评估胃癌风险。该风险评估分数总分13分,评分≥5分建议进一步进行胃癌筛查。
本着胃癌“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我院特诊中心联合健康管理中心举办免费评估胃癌风险活动。活动为筛查对象免费评估胃癌风险,对高风险人群指导进一步胃镜精查,同时指导相关的生活方式管理,致力于关注患者的健康。
发现一例早癌
拯救一条生命
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