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教授:AI教学应用需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余胜泉教授:AI教学应用需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在2025年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提出《关于研制发布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教学应用规范》的提案,建议制定AI教育应用负面清单,防止算法与数据分析模型的误导。这一提案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对AI应用的深度思考。
为什么需要AI教育应用规范?
余胜泉教授指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人的认知能力,但当把很多思考或学习的事交给人工智能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惰性思维风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阻碍学科思维与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处于快速迭代发展的阶段,与教育的融合仍以浅层应用为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因此,制定科学的AI教育应用规范迫在眉睫。
如何科学应用AI教学?
余胜泉教授建议,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构建分龄分层的AI教学应用规范。具体包括:
设计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设计启发式交互模式,通过引导性提示和多元视角激发学生思考,避免AI工具直接提供解答。
完善创造力与内驱力激发策略:在课程设计中嵌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增加AI生成内容的评价与反思环节,提升学生的分析、验证与重构信息能力。
建立促进系统化知识与学科思维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广案例学习法,组织学生围绕复杂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逻辑推理与深度思考能力。
构建技术动态监督与持续改进的治理体系:改革考试与评价体系,将思维过程作为重点,增加开放性问题和思维记录环节,重视推理、论证与分析能力的评价。
教师如何定位?
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新的挑战。余胜泉教授强调,要明确AI的辅助性定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他建议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结合AI工具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并评估学生的创造性成果而非单一结果。同时,要建立跨学科学习机制,将AI作为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系统化思维能力。
建立全方位治理体系
余胜泉教授提出,AI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技术层面,还涉及心理与教育生态,需构建“技术-教育-心理”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
- 建立AI教育工具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技术缺陷或伦理问题。
- 制定AI教育应用负面清单,防止算法与数据分析模型的误导。
- 引入“教育AI沙盒”试点机制,形成问题发现、快速响应与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模式。
结语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余胜泉教授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即在拥抱AI的同时,更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