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领跑绿色低碳发展,如何继续发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
深圳:领跑绿色低碳发展,如何继续发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
深圳作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城市,连续多年在净零碳城市发展排名中保持领先地位。2023年,深圳发布《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本文将从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减排和建筑能源领域等方面,深入探讨深圳如何继续发力实现这一目标。
绿色产业领跑
深圳作为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城市,其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深圳能源单位GDP能耗和GDP碳排放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同时,深圳的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也保持稳定,2019-2021年间能源消费量维持在4000-5000万吨标准煤之间。
深圳的第二产业能耗较低是其能源效率高的重要原因。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仅为0.13,远低于北京的0.239。这主要得益于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相比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深圳的支柱产业更加低能耗、低排放。
深圳一直致力于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淘汰转型低端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深圳就淘汰转型了超过1.7万家低端企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基本退出。202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4489.68亿元,占GDP比重突破41.9%。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表示,深圳在探索产业升级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在此基础上继续升级,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正向循环。2022年,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173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比亚迪等企业成为行业领军者。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淑玲建议,深圳在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方面仍有发力空间。特别是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应创新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技术,加强梯次利用,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智慧管控体系,从碳排放监测到碳排放核算,再到能源管理,全面推进深圳市的碳排放管理工作。
重点领域逐个击破
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之外,深圳也在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温室气体重点减排领域重点出招解决。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减排成本高、减排路径不清晰是企业面临的碳减排难点。为此,深圳先后通过市场机制、创新融资、成本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降碳减排。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首当其冲。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之一,深圳通过完善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让企业依托碳市场交易碳排放权,既让企业在效果上看到节能减排带来的"真金白银"收益,也让企业看到超额排放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这种链接成本的方式,促进企业加大碳减排投入,加快推动企业向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变,为企业不断促进减排提供了长足的动力。
2023年12月29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重点排放单位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情况等信息的公告》显示,2022年度深圳市680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足额履行了年度碳排放履约义务,履约率为100%。2023年度深圳碳市场交易额2.52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碳配额交易额2.25亿元,年末碳配额收盘价61.00元,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3亿元。2023年碳市场流动率为15.33%,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除了通过碳排放权实现市场化交易,深圳还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改革,创新深圳气候产业融资方式,也为深圳企业碳减排提供更多资本支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共公布两批共196个入库项目,融资需求近411亿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减排量约591万吨。
同时,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制定了覆盖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清洁生产、储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等补贴政策。
在生活消费领域,由于深圳是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是深圳市能源消费压力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2019-2021年的居民消费碳排放正处于上升趋势。为此深圳多措并举,通过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通过宣传推广低碳知识,培养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圳连续多年举办"气候科普进校园"、国际低碳城论坛、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等活动。截至2022年,深圳创建公众环境教育设施61家,绿色低碳理念成功融入城市肌理。深圳还不断完善碳普惠体系,积极向社会广泛征集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建议,汇聚社会绿色低碳智慧,不断拓展碳普惠方法学覆盖范围,已涵盖居民用电、公共出行、共享单车等领域。目前,深圳碳普惠用户已超600万,市场化机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激励居民更多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社会减碳良性循环逐渐形成。
韦福雷表示,深圳通过碳普惠实现供需双方为达到碳减排的双向奔赴,将个人的碳排放消费积分与碳排放交易平台打通,实现消费者的碳消费与企业碳排放的交易互联互通,将促使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形成选择偏好,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对消费者和企业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建筑和能源领域仍有发力空间
建筑和能源作为重点碳减排领域,深圳仍有发力空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深圳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之一,在突破其他碳减排领域的时候,深圳会面临投入成本大,边际效应递减的现实。在此背景下,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清洁能源使用将成为深圳降低碳排放的重点。
但是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禀赋差的现实环境,决定了深圳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对此,深圳从全国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已有优势+引进外来资源的方式,持续优化自身能源结构。
深圳充分挖掘自身清洁能源潜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超50万千瓦。建设东部环保电厂、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等生物质发电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达61.9万千瓦。同时,深圳引入区域外清洁电力,推动汕尾红海湾200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登陆深圳,建设藏东南至大湾区±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计划到2025年交直流通道送电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
在存量建筑方面,尤其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园区,是深圳进一步发力方向。韦福雷表示,虽然深圳是绿色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在存量建筑方面,深圳需要通过探索市场化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改造中。
据记者了解,深圳正在通过打造低碳样板,评选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方式,重点促进存量建筑领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目前,深圳已启动三批8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场景涵盖公共设施、产业园区、消费商圈、校园空间等。据记者了解,试点项目广泛应用了建筑立面太阳能光伏系统、光储直柔、智能微网等先进技术,预计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达122MW,建设完成后预计年减排量可达43.2万吨。基于试点项目,深圳下一步将制定近零碳建设技术指南,构建近零碳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国际论坛、新闻报道等多途径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案例,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近零碳建设。
随着不断向"双碳"目标迈进,深圳将在更多更广领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