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丨声音:音高、力度和音色
《听音乐》丨声音:音高、力度和音色
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娱乐及情感的释放。音乐与各式各样的活动相伴,从舞蹈到宗教仪式。人们几乎可以处处听到音乐:礼堂、教堂、家庭、电梯里、运动场、礼拜场所,以及在大街上。
音乐要素(一)
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娱乐及情感的释放。音乐与各式各样的活动相伴,从舞蹈到宗教仪式。人们几乎可以处处听到音乐:礼堂、教堂、家庭、电梯里、运动场、礼拜场所,以及在大街上。
将音乐录制下来,是20世纪的一项革命性创举。拜现代科技所赐,不论是客厅、车内,还是慢跑跑道,都成为新形式的音乐厅,想听什么、想什么时候听,都随我们高兴。
而现场演奏则会带给人特别的兴奋。在现场的表演中,演奏家自己站在第一线,他们用素养和魅力克服技巧上的困难,深深牵动着听众的情绪。表演的内容、音响的效果、音乐家在当晚对乐曲的感受,都只存在于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无法再重来一次。听众会对这个瞬间所产生的兴奋感作出响应,这些感觉会在台上和台下之间传递。
我们对于演奏的音乐或音乐家的反应,往往源自于个人的感觉,因此非常主观。即使职业的乐评家对于同一场演出的评价也可能南辕北辙。我们所听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真理”可言。演奏者是否表达了某个具体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想法,抑或是一种莫名的情绪,有标准的诠释吗?对你而言,一首乐曲中的某些片段会让你心有戚戚焉而其它的片段却让你毫无感觉,你能说出原因吗?作为聆听者,对音乐演奏的评价是非常自我的。仔细而反复的聆听能够增进比较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如此一来也能够得到更多的乐趣。
人们用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听音乐。音乐可能只是似有似无的背景,也可能是一次全心投入的聆听经验。本书的第一部分“要素”,介绍一些有助于读者欣赏各种音乐风格的重要概念。举例来说,对“音色”(一种乐器和另一种乐器的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质)变化的敏感,可以使你察觉一段旋律从单簧管转换成小号,从而增加你的聆听乐趣。认识性、理解性的聆听,将使你的音乐经验更为丰富和满足。
第一节 声音:音高、力度和音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车水马龙、童言笑语、犬吠、雨滴声等。我们通过这些声音了解周围的环境,也通过声音来彼此沟通,我们不只可以从他人的语调、欢笑、哭泣了解其想法和感受,也可以从寂静沉默中感受到某种讯息。例如当街道上寂静悄然无声时,我们便可推断没有人车经过;对于中断的谈话或是迟疑的回答,我们也可以同样敏感地猜测其中可能的原因。
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但幸运地是,我们通常可以只专注在感兴趣的声音上,而忽略不相关的部分,例如在热闹的宴会上,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房间另一边的谈话,而忽略身边嘈杂的人群。事实上,我们随时都在选择聆听自身所关注的声音,同时排除不感兴趣的声音。
约翰·凯奇作品《4分33秒》
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在他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中想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念,在表现这首“曲子”时,音乐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不做其他任何举动,观众也因此会去注意周围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创作"了这首曲子。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就能体验到这首“曲子”的效果。然而我们听到的声音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声音的本质?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听见的呢?
声音(sound)来自物体的振动,例如拨动琴弦或敲打桌子。这些振动经由媒介——通常是空气——传导到我们的耳中,使得鼓膜也随之振动,然后,这些信号(impulses,sig-nals)被传输到脑部,并作进一步的过滤、组织及解释。
音乐属于声音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在时间维度里组织声音的艺术。我们通过乐音的四个主要属性即音高、力度(声音的强弱)、音色和音长来讨论音乐,并分辨它们与其它声音的不同。在本节中将只探讨前三项要素,音长则会在第三节“节奏"中讨论。
音高:声音的高低
所谓音高(pitch)即是我们所听到的某种声音的相对高度。举例来说,当我们唱美国国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的开始部分,“see”的音即比“say"的音高:
声音的高低是由它的振动频率(frequency)即它的振动速度所决定的,振动频率以每秒钟的振动周期来测量。振动频率越高,音高也就越高;反之,振动频率越低,音高也越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物体越小,它的振动越快,音高也越高。因此拨动一条较短的弦,所发出的声音比拨动一条较长的弦要高。
在音乐中,一个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称为乐音(tone)。它有特定的振动频率,例如每秒振动 440个周期。乐音的振动十分规律,并且以相等的时间间隔传达到我们的耳中。相反,嘈杂的声音(如刺耳的刹车声、铙钹的碰撞声)则没有一定的音高,它们由不规则的振动所产生。
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听起来是不一样的。任何两个乐音间音高的距离,称为音程(interval)。当两个音之间的音程是一个八度(octave)时,它们听起来就会十分相似。试着再唱一次美国国歌,便会发现“see"和“say"的音调是相似的,只是“see"的音高较高,它们之间的音高距离就是一个八度。“say"的振动频率是“see”的一半,假设“say”的振频是每秒 440个振动周期,则“see"的振动频率——高一个八度——就会是每秒880个振动周期。若比“say"低一个八度的音,则只有“say”一半的振动频率,也就是每秒 220 个振动周期。当这样的两个音同时响起时,它们听起来融合的非常好,就像只有一个音一样。八度音程在音乐上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所熟悉的音阶的首和尾之间的距离:
从低的“哆”(do)开始唱,到高音的、“重复”的“哆”(do)之间,有七个不同的音高,而不是像汽笛一样的滑上去。几个世纪以来,这七个音(可由钢琴上的白键奏出)一直是西方音乐的基础。后来又有五个音被加入(钢琴上黑键的音),组成了全部的十二个音,其中每个乐音都各自在更高或更低的八度中被“复制”(在非西方音乐里,一个八度中可能含有其它数目的音)。
人的声音或是一样乐器所能发出的最高和最低音的距离,称为这个声音或乐器的音域(pitchrange;range)。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其音域通常是一个半八度;钢琴的音域则超过七个八度。
组织音高是作曲家的第一个资源,在第五节“旋律”和第六节“和声”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作曲家组织音高的方法。现在我们只简单地观察作曲家如何用很高的音或者很低的音来制造特殊的气氛和情绪。举例来说,低沉的音高会令葬礼进行曲显得更加悲伤,高亢的音高则可以令舞曲听起来更加轻盈,而逐渐攀升的旋律会增加音乐的张力。
虽然大部分的音乐是由绝对的音高所组成,但那些没有绝对音高的声音,如低音或铜钹,在音乐里也同样重要。有些打击乐器如锣、牛铃、木鱼等,都有大小不同的尺寸,以发出或高或低没有固定音高的声音。这些或高或低没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之间的对比在 20世纪和21世纪的西方音乐以及全球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力 度
声音响亮或者轻柔的程度,称为力度(dynamics)——这是音乐的第二个属性。强度和产生声音的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如吉他的弦被拨得越用力,也就是离指板越远,它所产生的力度也就越大。当乐器演奏时声音变响亮或者变轻柔,或是有不同数量的乐器在演奏,都会导致力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突然发生的。音量的逐渐增强能够制造紧张激动的气氛,特别是当音高也同时攀升时,反之,音量的逐渐的减弱则带来平静松弛的感觉。
演奏者可以使某个音的力度高于周围的音,那么这个音就得到了加强,这种强调的方法称为重音(accent)。有技巧和细腻的力度变化可以使表演增添神韵。有时候这些声音的变化会标记在乐谱上,但是多数时候,这些变化是由演奏者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来呈现的。
在记谱时,传统上作曲家们用意大利文和它们的简写来记录强弱,如下即为一些常见的术语:
作曲家使用PPP、PPPP、fff或ffff来表示极强或极弱的力度。下列所示记号是用来表示强弱的逐渐改变:
与音乐的其它要素一样,力度的指示并不是绝对的。一个音的强弱是相对于其周围的音的力度而言。单个小提琴所发出的最强的音和整个乐团所发出的最弱的音,也难以相提并论,如果和使用扩音器的摇滚乐团相比,那就差更多了。但就其本身而言,这样的力度确实是极强的了。
音 色
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小号和长笛的声音,即使这两种乐器以同样的力度和音高演奏。这种音质上的区别,也就是声音的第三种属性,称为音色(tonecolor;timbre)。通常我们使用明亮、暗淡、灿烂、圆润和饱满等形容词来描述音色。
音色的改变形成了音乐的对比和变化。举例来说,当同样的旋律由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时,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而新的音色也可以用来强调新的旋律。音色也同样可以建立延续性:如果同样的旋律每次都由相同的乐器来演奏,当它们再出现时听众就会比较容易辨别出。某些乐器的音色可以增强旋律的情感表现——事实上,作曲家时常为特定乐器创作相应的旋律。
音色的变化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将不同的乐器以不同方式组合,可以产生多种复合的音色,而近年来电子科技的发展,使作曲家更能创造出许多全新的音色。
聆赏要点、声乐导聆和声音的属性
仅仅阅读有关音高、力度和音色的文字,而不去实际聆听音乐无异于纸上谈兵,要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特性,我们必须聆听具体的音乐。本书包含的“聆赏要点”(用于器乐作品欣赏)和“声乐导聆”(用于附有歌词的音乐),能够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所呈现的相关的音乐事件。读者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如果能详细阅读这些解说就能充分发挥本书的作用。
在“聆赏要点”里,每一条解说都描述了一些音乐特征,它可能强调了力度、某种乐器、音高或音乐的情绪基调。(但要特别注意,情绪的描述常常是主观的,当一个人觉得某段音乐有着“胜利般的"感觉时,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听起来充满了“坚定”。)在声乐导聆中,歌词和解说附在书页的留白处,使读者能够了解词曲间的关系,或是歌词的出处典故、故事大纲和剧情梗概。
在“聆赏要点”和“声乐导聆”之前,另有一段文字来介绍此段音乐的主要特征。在聆赏要点和声乐导聆里每段音乐的音轨号码、自乐曲开始演奏的时间,和自每个音轨开始所经历的时间标识在页面左边。除此之外,聆赏要点还包括乐曲的器乐组合、乐曲在配套唱片中的位置和我们所挑选的乐曲的演奏时间。
建议读者在聆听之前先大致浏览一下聆赏要点或声乐导聆,然后在听某一段音乐时,可先看看下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以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乐《火鸟》(The Firebird)第二幕的聆赏要点为例,读完第一条解说(1a)“法国号缓慢的旋律,弱(p),弦乐以颤音伴奏”后,当你在听1a的音乐时,就可以同时略读1b:“小提琴,弱(p),旋律在高八度出现长笛加入”。
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乐器都会被列出,只有那些在某段特定旋律中特别突出的乐器才会被提出。例如在《火鸟》要点的第 2a项是“铜管,极强地(/),旋律以快速不相连的音演奏,定音鼓。”虽然同时其它的乐器也在演奏,但是这个要点主要强调了演奏旋律的乐器。
下面是本书的前两个聆赏要点。
《火鸟》(The Firebird),第二幕(1910)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在芭蕾舞剧《火鸟》的第二幕——也是最后一幕中,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不停地重复同一段旋律,但他通过力度、音色和节奏的改变产生出对比和变化。在这幕中,主角得胜并和一位美丽的公主订婚。
第二幕的开始非常轻柔,接着逐渐增强,音乐也感觉越来越宏伟。接着,越来越多的乐器加入,旋律也在高音部分重复。在缓慢地到达高潮后,除了弦乐外,所有的乐器突然全部停止演奏,力度也因此突然减小。最后一个快速的渐强导人明快灿烂的结尾段落。
聆赏要点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第二幕
短笛,3支长笛,3支双簧管,英国管,3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3支低音管,倍低音管,4支法国号,6支小号,低音号,定音鼓,三角铁,钹,低音鼓,3架竖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曲长:3分05秒
1.a. 圆号缓慢的旋律,弱(p),弦乐以颤音伴奏。
0:29 b.小提琴,弱,旋律在高八度出现,长笛加入。
0:43 c.音量渐渐增强,越来越多乐器加入。
1:03 d.小提琴和长笛,强(f),旋律在更高的八度上,继续渐强。
1:17 e.全部乐团,旋律以极强地(ff)力度演奏,定音鼓。
1:34 f. 突然非常小声(pp),弦乐,快速渐强。
2.a. 铜管,极强地(ff),旋律以快速不相连的音演奏,定音鼓。
2:04 0:23 b.旋律变得缓慢,以重音演奏,铜管,定音鼓,音乐逐渐减慢。
2:35 0:54 c.高的音,铜管和弦,极强(fff),进入突然的小声(pp),然后渐 强至极度的结束。
《C-Jam 蓝调》(C-Jam Blues,1942)艾灵顿和他的爵士乐团(Duke Ellington and His Famous Orchestra)
不同音色的连续转换,使得《C-Jam 蓝调》具有丰富的音乐变化,这是由艾灵顿公爵和他的爵士乐团演奏的版本的特点。一段带有重复音的旋律先由钢琴奏出,接着是萨克斯风,然后是小提琴、短号、高音萨克斯风、长号和单簧管的独奏,这些独奏片段都由演奏者即兴演出。每一种乐器先独奏,然后由乐团伴奏。短号和长号使用了弱音器,一种被塞人乐器以改变音量的装置。最后《C-Jam 蓝调》在整个乐团一起演奏的高潮中结束,与开始时整个乐队的合奏相同。
聆赏要点
艾灵顿,《C-Jam 蓝调》
钢琴(艾灵顿),小提琴(Ray Nace),2支小号(Wallace Jones,Ray Nance),短号(Rex Stewart),2支长号(Joe“Tricky Sam”Nanton,Lawrence Brown),活塞长号(Juan Tizol),单簧管(Bamey Bigard),2支中音萨克斯风(Johnny Hodges,Ouo Hardwick),2支次中音萨克斯风(Bamey Bigard,Ben Webster),上低音萨克斯风(Harry Camey),吉他(Fred Guy),低音大提琴(Junior Raglin),打击乐(Sonny Greer)。
1.钢琴,带重复音的旋律,由低音大提琴、吉他和鼓伴奏。
2.萨克斯风,带重复音的旋律,由节奏组来伴奏(钢琴、低音大提琴、吉他 和打击乐器)。
3.小提琴独奏,然后由节奏组来伴奏。
4.加弱音器的短号独奏,然后由节奏组伴奏。
5.次中音萨克斯风独奏,然后由节奏组来伴奏。
6.加弱音器的长号独奏,然后由节奏组伴奏。
7.单簧管独奏,然后由乐团伴奏。
8.全体乐团。
本文来源:《听音乐》/罗杰·凯密恩著,王美珠、洪崇焜、陈美鸾、杨湘玲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6月。部分内容由编者整理,注释从略。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如有侵权可通知本公众号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