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最新研究:发现脑梗治疗新靶点,有望降低致残率
上海交大最新研究:发现脑梗治疗新靶点,有望降低致残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脑梗预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殷善开教授、时海波教授与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的Lu-yang Wang教授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新型小分子药物LK-2,能够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
脑梗死:致残率高达75%-80%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主要健康杀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发生脑卒中的存活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由大脑血管变窄或阻塞引起,临床诊断中听到的脑梗死、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卒中。由于大脑局部供血减少甚至中断,脑组织无法获得氧气和葡萄糖,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患者的脑细胞很可能会死亡,对大脑及其功能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谷氨酸:脑损伤的罪魁祸首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叫谷氨酸的化学物质是引起脑损伤的关键因素。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也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用于交流的分子。当脑梗死区域缺少氧气和葡萄糖时,谷氨酸的释放和积累猛增,其浓度比正常情况下高出10-100倍。这会导致脑细胞表面的谷氨酸受体NMDAR过度激活,于是钙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引发一连串分子事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ASIC通道:新的干预靶点
研究团队发现,谷氨酸并不仅仅是通过NMDAR来引起钙内流增加,它还可以结合并激活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尽管ASIC通道通常被酸激活,但在卒中期间产生的酸性环境下,脑细胞膜上的ASIC和NMDAR一样,受到谷氨酸的刺激后会打开通道,让钙离子流入细胞。
LK-2:选择性阻断ASIC的新药
研究团队通过计算药物筛选的方法开发了一种新的小分子,命名为LK-2。它能够选择性阻断ASIC的谷氨酸结合位点,阻止谷氨酸对ASIC的过度刺激,从而减少钙内流。与此同时,LK-2不会影响NMDAR或谷氨酸在神经细胞之间的正常信号传递。
实验结果:显著改善脑功能恢复
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中的实验结果表明,LK-2可以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并让动物更好地恢复感觉运动能力。这一发现为脑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药物靶点,有望在未来转化为临床应用,为脑梗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还将继续探索LK-2的功能和机制,期待未来能在临床试验中显现出对脑卒中患者的保护效果。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脑卒中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更为全球脑梗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