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与商鞅:历史上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夏禹与商鞅:历史上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庄子·盗跖》,它生动地描绘了专制统治者对待顺从与反抗者的不同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和商鞅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他们一个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另一个则通过变法推动秦国崛起,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权力的无情,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夏禹:从治水英雄到开国君主
夏禹,姒姓夏后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世袭制君主,也是夏朝的创立者。他的权力之路始于治理洪水。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采用疏导而非堵塞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泛滥的河水。在治水过程中,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忘我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然而,禹的统治并非仅仅依靠道德感召。为了巩固权力,他多次讨伐不服从的部族。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三苗的战争。据《墨子·非攻》记载,禹在击败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表明他通过军事征服确立了对各部族的统治。
禹的权力达到顶峰是在涂山会盟。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这次会盟,显示了夏部落的号召力。然而,在这次会盟中,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禹通过严厉的手段,向所有部族首领展示了不服从的代价。
禹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建立了世袭制。他原本推举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早逝后,他又选择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许多部族并不拥戴益,反而支持禹的儿子启。最终,启继承了禹的权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先河。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向封建王朝的过渡,也奠定了此后近四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商鞅:变法者的崛起与陨落
商鞅,姬姓公孙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早年在魏国担任相国公叔痤的门客,但未得到重用。后来,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便西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商鞅与秦孝公的初次见面并不顺利。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先后四次见秦孝公,分别谈论帝道、王道、霸道和强国之术。前两次孝公都心不在焉,直到第三次谈论霸道时才引起孝公的兴趣。第四次,当商鞅详细阐述强国之术后,孝公终于决定重用他。
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这些改革包括废除世袭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等。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其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商鞅的变法也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废除世袭世禄制,剥夺了贵族的特权,引发强烈反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趁机告发商鞅谋反。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鞅试图逃往魏国,但因曾欺骗魏国将领公子卬而被拒绝。最终,他在自己的封地商邑起兵反抗,但被秦军击败,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的结局,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真实写照。他在位时推行严苛的法律,对反对者毫不留情。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他曾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同时也记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严格的法制,虽然带来了秩序,但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历史的启示
夏禹和商鞅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他们通过军事征服、严苛法律和制度改革,建立了强大的统治。然而,这种统治也带来了残酷的权力斗争和无情的报复。
夏禹通过处死防风氏首领,确立了绝对权威,最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商鞅则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但同时也触动了贵族利益,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被处死。
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权力的无情,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强硬手段推动社会进步的代表。然而,他们的结局也警示后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伟业,也可能带来毁灭。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走向极端和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