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彀”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入吾彀中有什么典故
“入彀”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入吾彀中有什么典故
"入彀"(rù gòu)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还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主对人才的重视和笼络。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入彀"的读音、含义及其丰富的历史典故。
当我们探索汉语的丰富历史和文化时,我们会遇到一些词汇,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入彀"(rù gòu)就是这样一个词。它源于古代中国的军事术语,指的是弓箭的射程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目标被视为可控制或可攻击的。
在唐代,"入彀"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人才被君主笼络在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用这个词来表达他对新科进士的欣赏,他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招揽人才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里的"彀中"指的是他的控制范围,而"英雄"则指那些有才能的人。
这个词也与一个著名的故事相关,那就是"请君入瓮"。这个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时期,讲述了两位官员周兴和来俊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周兴建议使用大瓮来逼迫犯人招供,而来俊臣后来用同样的方法让周兴自食其果。"请君入瓮"强调的是一种对抗和反击的策略,而"入吾彀中"则更多地体现了君主对人才的重视和笼络人才的满足感。虽然"入瓮"和"入彀"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涉及到了控制和操纵的主题。两者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权力和智谋的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获得了更深层的含义。
科举考试及格称之为"入彀"
例如:明.叶显祖 《鸾鎞记·廷献》:"圣主招贤日,英才入彀时。"在君王寻找有才能的人才的时候,那些有才华的人就会进入君王的视野或势力范围。这里,"圣主"指的是明智且有远见的君王,"招贤日"意味着君王正在寻找和招募贤才,"英才入彀时"则是说这些有才能的人被君王注意到,并可能被招揽到君王的身边,成为君王的助手或臣子。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 王屋 ﹞举於乡,戊辰计偕,度己文必入彀。"王屋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戊辰年与他人一起参加考试,他自信自己的文章一定会符合标准,进入考官的视野。"度己文必入彀"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章质量的自信,认为自己的文章一定能够达到考官的标准,就像箭射入目标范围一样,确信自己会被选中。非常适意,入神。
《老残游记》第十回:" 子平 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子平本来就会弹奏十几种琴曲,因此对琴音非常熟悉,能够听出其中的微妙之处;但由于他之前没有听过瑟这种乐器的演奏,所以特别注意倾听。"入彀"意味着非常熟悉或精通某事,能够深入理解或感受到它的内在意义或美感。而"格外留神"则表示对于新鲜事物或不熟悉的内容给予额外的注意力。比喻就范、中圈套。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怕甚么良缘难遂,只要你赚鸳鸯,引他入彀,便是良媒。"这句话出自清代李渔的戏曲《凰求凤》中的一段对话。这里的"赚鸳鸯"意味着撮合一对恋人,而"引他入彀"则是比喻将某人引入某种局势或环境中。
在现代汉语中,"入彀"这个词已经不常见了,但它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窗口。通过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统治者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笼络和利用人才,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人才。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