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眼中的洞庭湖:从过度开发到生态修复
陈新眼中的洞庭湖:从过度开发到生态修复
在湖南省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陈新每天的工作都与这片浩渺的水域紧密相连。作为保护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见证了近年来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的转变
“过去,湖面上到处都是渔船,密密麻麻的渔网几乎把湖面都盖住了。”陈新回忆道。过度捕捞曾让洞庭湖的渔业资源急剧衰退,许多鱼类几近消失。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启动,洞庭湖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调蓄湖泊,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
“现在湖面上再也看不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渔网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的候鸟和越来越多的鱼类。”陈新感慨道。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禁渔三年多来,洞庭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等级提升至“中等”等级。
生态修复的艰难之路
然而,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并非一帆风顺。陈新在日常巡护中发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困扰着这片水域。2017年,湖南省启动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部清退自然保护区内欧美黑杨,并同步开展退林还湿、平沟还水等生态修复工作。但督察发现,益阳市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虽然完成了欧美黑杨的清退,但平沟还水等生态修复工作基本未开展,保护区内沟、垄密布,湿地生态整体性被切割,总面积约18.3万亩,其中位于核心区、缓冲区共7.1万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违规种植现象死灰复燃。在已经完成欧美黑杨清退的区域,一些地方又开始种植其他林木。例如,益阳沅江市水利部门甚至将本应实施生态修复的2.1万亩区域出租给个人,用于种植枫杨、旱柳等林木。
非法采砂的阴影
除了违规种植,非法采砂也是洞庭湖生态保护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尽管自然保护区条例明令禁止采石、挖沙,但违规采砂活动仍屡禁不止。据统计,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澧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澧县东跃商贸实业有限公司在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孟姜垸洲滩内非法采砂达1779万吨,导致孟姜垸洲滩被挖空1835亩。尽管省水利厅要求在相关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方案批复前不得采砂,但2023年10月,澧县水利部门再次违规审批,同意4家采砂公司继续采砂作业,截至督察进驻时,又非法采砂124万吨,孟姜垸洲滩再次被挖空250亩,累计挖空面积达2085亩。
生态保护的未来之路
面对这些挑战,陈新和他的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深知,洞庭湖的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禁渔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陈新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岳阳市,当地建立了洞庭湖江豚保护中心,加强对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同时,通过实施退田还湖、湿地修复等工程,努力恢复洞庭湖的自然生态。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洞庭湖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生机。”陈新充满信心地说。他期待着有一天,洞庭湖能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