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苏勤:丧亲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唐苏勤:丧亲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唐苏勤的研究显示,8.9%的人在丧亲后会出现持久弥漫的哀伤,特别是在失独和疫情期间,这一比例更高。这一发现揭示了丧亲哀伤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凸显了科学应对哀伤的重要性。
专家简介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哀伤与疗愈实验室负责人。自2011年开始专注于哀伤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刻的理论见解。她的研究不仅关注哀伤的临床表现,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哀伤疗愈方法。
哀伤的多维度表现
唐苏勤教授指出,哀伤不仅仅是简单的悲伤情绪,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变化的综合反应。
情感反应:除了悲伤和怀念,还可能包括愤怒、焦虑、孤独甚至情感麻木。这些情感反应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情绪体验。
认知反应:丧亲者可能会反复思考逝者离世的原因,出现自我谴责、对未来失去希望等认知偏差。记忆力衰退和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常见的认知表现。
行为反应:有些人会保留逝者的遗物,避免谈论逝者;有些人则通过工作或事务来麻痹自己,逃避哀伤。这些行为都是哀伤反应的一部分。
生理反应:心痛、胸闷、呼吸不畅等身体症状并不少见。研究还发现,丧亲后几个月内因疾病死亡的风险会增加,长期的哀伤反应还可能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哀伤适应的四个任务
唐苏勤教授提出了哀伤适应的四个核心任务,为丧亲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框架。
接受现实:面对亲人离世的事实,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消化和接受。唐苏勤建议,可以通过整理逝者的遗物、回顾共同度过的时光等方式,逐步接受现实。
经历痛苦:哀伤过程中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试图压抑或逃避只会延长哀伤过程。唐苏勤鼓励丧亲者允许自己感受痛苦,通过写日记、与信任的人交谈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适应变化:亲人离世会带来生活上的巨大变化,需要重新调整生活秩序。这可能包括重新安排家庭角色、处理经济事务等。唐苏勤建议,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重建生活秩序。
重建联结:哀伤过程最终需要走向重建。这不仅包括与周围人的社会联结,也包括与逝者的精神联结。唐苏勤建议,可以通过纪念仪式、写信等方式,与逝者建立新的精神联系。
实践案例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长期无法走出哀伤,甚至不敢面对女儿的照片。在唐苏勤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尝试接受现实,通过整理女儿的遗物,回忆美好时光。她还逐渐恢复了社交活动,重新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她不仅走出了哀伤的阴影,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助其他经历丧亲之痛的人。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唐苏勤教授强调,哀伤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她呼吁建立完善的哀伤诊疗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丧亲者需要一个理解、接纳的环境,而不是被要求“快点走出来”。
丧亲之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哀伤,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唐苏勤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帮助我们在失去至亲后,依然能够重获力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