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从“名”到“字”,看古代中国人如何构建自我身份认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从“名”到“字”,看古代中国人如何构建自我身份认同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93963423_121911048/?pvid=000115_3w_a
在古代中国,"名"与"字"不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礼仪规范。它们之间既紧密相连又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身份认同体系。
"名",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初步标识,自古便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符号。在自我表达时,人们常以名自称,以示亲切与谦逊;而在外界交往中,则更倾向于使用"字"来指代他人,以此体现尊重与礼貌。
图源网络
"字",作为"名"的延伸与阐释,往往蕴含了对个人品质、期望或经历的深刻解读。它不仅是"名"的补充,更是与之相辅相成、相互映照的存在,因此又被称为"表字"。这种命名方式,展现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体现了他们对个人身份与社会角色的深刻思考。
在"名"与"字"的关系上,古人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同义相谐: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秦观字少游,名字中的字词意义相近或相同,构筑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反义相对:如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名与字在意义上形成对比,体现了古人对事物两面性的深刻认识。
寓意深远: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二字相互呼应,寓意智慧与光明。
寄托期望: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轼"为车前横木,"瞻"为远望,寄托了家人对他的期望。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名"与"字"来表达自我认知、寄托期望,以及构建独特的身份认同体系。这种文化传统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普遍使用,但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审美,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传承。
热门推荐
涉及虚拟财产、把遗产留给宠物……年轻人的“花样”遗嘱效力如何?
亲人离世,余额宝里的钱怎么办?一篇文章教你如何处理!
张居正改革搬上荧幕,陈坤陈道明联袂演绎明朝政坛风云
营口到云南大理六日游路线攻略及里程
小城故事多|详细攻略辅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万盛国庆假期盛情无限
2024年首部金庸改编剧撤档,古装剧市场面临新考验
西汉八十年十一次货币改革:从放任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出国务工不成中介拒绝归还护照?律师:侵犯人身自由权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病率超50%,诊断治疗面临挑战
年休假新规来袭,企业如何应对?
年末职场攻略:如何用年休假逆袭职场
志愿者开展爱心助学总结汇报
邓萃雯《鳄鱼》巡演:挑战普通话台词的幕后故事
邓萃雯话剧《鳄鱼》全国巡演:从电视到舞台的华丽转身
邓萃雯:从TVB小生到话剧女王
从0到1,如何用Scrum让团队效率提升50%?
糖尿病患者如何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并发症?
《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出炉”:公众对糖尿病认识水平仍需提升
数说北京丨专家解读北京低空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北京哪些行业薪酬高?
心理健康与职业选择的影响
《乔家大院》开启古装剧精品时代,蒋勤勤凭陆玉涵获飞天奖
民间故事: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400台故事演绎千年传承,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精彩上演
8天春节假期来了!你准备怎么过?
春节摆摊卖淀粉烤肠,轻松月入过万!
2025春节消费市场火爆:哪些板块最受益?
春节兼职攻略:家政、餐饮、快递哪家强?
正念冥想是缓解职业倦怠的灵药吗?
日本建筑业1/3工人在55岁以上,急招50万外国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