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联:从“春联村”到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春联:从“春联村”到世界文化遗产
“财源通四海,春色满人间”——这副寓意美好的春联,很可能就出自山东潍坊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这个被誉为“全国红纸第一村”的地方,每年产出近8000万吨春联产品,产值超过亿元,占据全国市场近半壁江山。
在山东,贴春联不仅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凝结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腊月二十八到除夕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吉时,擦拭大门后贴上鲜红的春联。与南方一些地区不同,山东人不仅在大门上贴春联,还会在院内各处贴上小春联:橱柜上贴“黄金万两”,牲畜栏贴“六畜兴旺”,甚至在青岛胶南地区,有的人家会在猪圈贴上专属的“大耳元帅”。
更特别的是,山东人会在家具、储粮的囤或瓮、瓶罐上贴一个“酉”字。这个用小红方纸写成的草体“酉”字,寓意着家里富有。在鲁南地区,人们还会在门楣上贴五色纸门笺,为节日增添更多色彩。
贴春联时,山东人还会同时贴上门神像。最早的门神是先秦时期的桃木偶人,汉代定型为神荼、郁垒两位神将。唐代以后,秦琼、尉迟敬德等历史人物也加入门神队伍,成为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这种独特的春联文化,与山东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贴春联的同时,山东人还会举行请祖先仪式,体现了尊祖敬亲的儒家伦理。无论是春联上的吉祥语,还是门神的威严形象,都寄托着山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平安的祈愿。
2024年12月,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刘钟萍倍感自豪。在春节申遗的宣传片中,佛山木版年画的经典作品《持刀将军》作为门神形象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
从山东高密的春联产业,到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从家家户户的贴春联习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春节文化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这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传承,更是一份文化自信的彰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