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必打卡:生煎馒头&蟹粉小笼
上海必打卡:生煎馒头&蟹粉小笼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有着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街,更有着令人垂涎的地道美食。其中,生煎馒头和蟹粉小笼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的街头巷尾,探寻这两种美食背后的故事。
生煎馒头:从苏州到上海的百年传承
生煎馒头,又称为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苏州及其他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苏州,最早在老虎灶(开水间)隔壁的小店出现。后来,随着商贾的脚步进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很快在上海风靡开来。
生煎馒头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采用传统的“老酵发面”技术,对火候和油温严格把控,从而使生煎底部焦脆、馅料鲜嫩多汁。其次,包制过程手法多样,如褶子型、半褶型等。包制时需将馅料置于面皮中间偏下位置,并捏紧收口,以防煎制时汤汁流出。再者,煎制过程煎锅需提前预热,一般推荐使用平底不粘锅或铸铁锅,且锅中油的分布要均匀。
上海的生煎名店众多,其中王家沙点心店、萝春阁、大壶春、东泰祥、蔡记生煎等都是值得一试的百年老店。这些店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在不断创新中为这道小吃注入新的活力。
蟹粉小笼:南翔馒头店的传奇
蟹粉小笼的历史则与南翔馒头店紧密相连。据传,在1870年代,南翔小吃店老板黄明贤将“大肉馒头”改良成薄皮、灌汤的小笼包,开创了这一美食的先河。1900年,他的徒弟吴翔昇将小笼包带到上海城隍庙,创立了长兴楼,也就是今天的南翔馒头店。
蟹粉小笼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精选面粉和酵母制成的外皮,暄软好吃;内馅则由新鲜猪肉馅、螃蟹肉等食材精心调配,搭配姜、葱、酱油等调料,经过长时间的慢火炖煮,使得肉馅鲜嫩多汁,汤汁浓郁。延续了老上海的传统包法,蟹粉小笼讲究的是现蒸现吃,当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端上桌时,薄薄的面皮包裹着肉馅和鲜美的汤汁,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吸出里面的汤汁,再品尝那鲜嫩的肉馅,让人回味无穷。
推荐店铺方面,佳家汤包、珊珊小笼馆、莱莱小笼、富麥小籠等都是值得一试的名店。其中,莱莱小笼的蟹粉小笼最为出名,每天都要用掉200多斤活蟹,制作出的小笼包,这88元4个的小笼包,饱含了满满的蟹膏汤汁,一口咬下,汤汁四溢,鲜美无比。
美食测评:食客眼中的生煎馒头与蟹粉小笼
一位美食博主在尝试了莱莱小笼的蟹粉小笼后,感叹道:“每一口都是享受,汤汁也超美味!蟹粉料也足和鲜美,一口下去嗦汤汁真的很满足。腥味完全没有,店家处理的非常好,调味也恰到好处,鲜香十香,鲜肉松茸的也很赞,菌菇的香气搭配上猪肉的鲜,吃起来让人满足。”
另一位食客则对东泰祥的生煎馒头赞不绝口:“13元一两的‘特色生煎’点的人最多,收银小妹不时和后厨沟通,她说:‘生煎要趁热吃,有些师傅手快,一般12分钟一锅,手慢就要等十五六分钟,要和客人交代清楚。’收银台后面是生煎工作间,几个煎锅同时开炉,明厨亮灶。半发酵的面皮微带松软气孔,褶子朝下的底板煎出了脆麻花般的口感,咬开后汤汁滴答,却不会喷涌而出。”
文化意义:舌尖上的上海记忆
生煎馒头和蟹粉小笼不仅仅是两种小吃,更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它们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也见证了无数上海人的成长故事。无论是清晨的早点,还是夜宵的美味,这两种小吃都深深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对于游客来说,品尝生煎馒头和蟹粉小笼,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上海文化的机会。通过这些美食,人们可以感受到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坚守。
结语
在上海,生煎馒头和蟹粉小笼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经典。它们不仅味道鲜美,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应该亲自品尝,感受那份独特的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