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亿年前的"小龙虾":热河生物群里的桑氏古蝲蛄
1.25亿年前的"小龙虾":热河生物群里的桑氏古蝲蛄
炎炎夏日,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来一份麻辣小龙虾了!但你可能不知道,在1.25亿年前的中国东北,有一种"小龙虾"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它就是最近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中大放异彩的桑氏古蝲蛄。
热河生物群里的"小明星"
说到桑氏古蝲蛄,就不得不提一下它生活的环境——热河生物群。这个听起来就很"热"的地方,其实指的是1.31亿至1.2亿年前,生活在中国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可是个"明星生物群",不仅因为这里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还因为这里保存了丰富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白垩纪生态系统的绝佳窗口。
从"争议焦点"到"家族新成员"
桑氏古蝲蛄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在辽西约1.25亿年的地层中,科学家首次发现了这种神秘的"小龙虾"化石。但由于正模标本(即最初用于描述和命名该物种的标本)下落不明,关于它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它属于现生的鳌虾属,有的则认为它是奇异环足虾,还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物种——桑氏古蝲蛄。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直到最近才被解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对研究所收藏的上百块来自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小龙虾"化石进行重新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百年谜题。他们不仅确认了所有这些化石都属于同一个物种,还根据命名优先律的原则,确定了这些化石"小龙虾"的正确名称就是桑氏古蝲蛄。
与东北黑鳌虾的"亲戚关系"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发现桑氏古蝲蛄与我国现生的土著种小龙虾——东北黑鳌虾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在长白山一带还能偶尔见到的东北黑鳌虾,其实在1.25亿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餐桌上常见的克氏原螯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小龙虾)可就"年轻"多了。它们是20世纪30年代才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外来户",最初是作为牛蛙饲料引入的,后来才逐渐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生态系统中的"小角色"
那么,1.25亿年前的桑氏古蝲蛄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研究人员推测,它们主要以水中的植物、昆虫幼虫或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而它们自己则可能成为一些较大的水生爬行动物如满洲鳄、潜龙等的食物。
这个发现不仅解决了困扰科学家百年的分类争议,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淡水螯虾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保护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据统计,目前全球约24%的淡水动物正面临灭绝风险,其中淡水十足目甲壳动物的受威胁比例更是高达30%。
所以,当我们享受美味的小龙虾时,不妨也想想那些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原住民"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让地球上的"小龙虾"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书写属于它们的演化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