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新潮碰撞,“非遗年”年味更浓
传统与新潮碰撞,“非遗年”年味更浓
2025年春节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和创新的宣传手段,使蛇年这个首个“非遗年”年味浓、人气旺、文旅市场一片“火热”。
写春联、备年货、剪窗花……春节临近,许多家庭已经热火朝天地备好“年味”。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和创新的宣传手段,使蛇年这个首个“非遗年”年味浓、人气旺、文旅市场一片“火热”。
非遗活动和手工技艺体验颇受欢迎
首个“非遗年”,人们对非遗民俗的体验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和旅游部也指导各地办好非遗传承实践传播展示活动,加强春节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海外推广,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因此,与往年相比,以“非遗游”为主题的消费者需求上升明显。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元旦以来,“春节旅游”“非遗体验”“非遗手工”整体搜索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21%、168%、328%。飞猪平台发布的《2025年春节出游风向标》也显示,平台上对非遗景点等内容的“非遗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2024年12月增长133%。
打卡非遗民俗体验活动、寻找“年味儿”小城,正成为2025年春节的旅游新风尚。消费者们纷纷计划走出家门,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途牛发布的《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剪纸、宣纸、漆扇等非遗手工技艺体验展现出极高人气。
这一热潮下,各地城市都在挖掘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旅游体验活动,以期打造成非遗热点旅游城市。而像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凭借其悠久的文化底蕴,成为游客体验春节传统文化游的热门选择。
这些城市抢抓机遇,通过新潮的非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如北京将推出上千场活动,包括厂甸庙会、荣宝斋非遗木版水印特展等;西安将举办打铁花、火壶等非遗火秀表演、“皇城里·民乐园”的非遗社火大联欢,以及“寻找年味里的非遗”活动等;南京也将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
此外,为迎接首个“非遗年”,各地博物馆也结合馆藏文物资源,开展了系列展览活动,“年味”十足。如安徽省博物馆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涵盖非遗展演、夜游博物馆等特色内容;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策划“过年——春节主题展”,展出各地迎新春的传统习俗,展示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创新手段让非遗民俗持续焕发生机
成功“申遗”为春节所承载的非遗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广阔舞台。为让传统的春节持续焕发生机,各地还进行了宣传手段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上海通过线上光影节和数字烟花秀等活动,提升春节仪式感;成都、长沙、天津等地借助科技力量,举办线上猜灯谜、云上庙会等活动,在AI、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投影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的加持下,不同地区重现春节传统习俗场景,以期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民俗的热闹氛围。
各网络平台也利用科技手段推出不少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抖音、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将进行“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设置“非遗贺新春”“非遗过大年”等主题专区,展示各地非遗技艺和民俗表演。
跨界融合也为非遗民俗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赋予传统民俗全新表达形式。
在深圳,展现珠绣等传统非遗刺绣技艺的非遗系列展览举办,让非遗技艺通过服饰融入生活;在北京,年夜饭主题的文创产品备受关注……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时尚实用的产品,让非遗民俗融入生活。
此外,今年春运也融入非遗体验,非遗文化走进了火车站和列车车厢。贵州凯里5640次“村火车”上,非遗传承人展示剪纸技艺,车厢内还设置专属区域展示特色非遗产品;福建泉州站,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旅客还可以体验“簪花围”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旅客出行体验,也让非遗文化在流动中得到了传播。
更具活力的非遗体验、更具创意的文化消费、更有温度的民俗传承……传统与新潮的碰撞,让首个“非遗年”兼具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创新活力。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