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连云港市博物馆: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打卡连云港市博物馆: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2024年11月,一则关于“博物馆文物撞脸网红”的新闻让连云港市博物馆火遍全网。一只隋朝的耀州窑镇墓兽,因其与知名鉴宝博主“听泉赏宝”的惊人相似而成为网红。这一意外走红不仅让博物馆单日接待量创下4.29万的历史新高,更让这座承载着连云港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走进连云港市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呈千载——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展览通过一系列珍贵的石刻文物,展现了连云港从远古到近代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研究连云港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众多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掘了6号汉墓,出土了23种、13000余枚简牍,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这些简牍不仅反映了西汉成帝时期东海郡的行政管理、经济状况,还为研究秦汉政治史、经济史、官制史、职官史、书法史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另一大亮点是“千古之谜——凌惠平陈列”。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镇凌庄发掘了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湿尸,被命名为“凌惠平”。这具女尸身高1.5米,面部特征清晰,皮肤仍有弹性,身着八层衣物,每层都夹有明代纸币,手上还戴着镶嵌绿宝石的戒指。专家分析,尸体不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层层衣物隔绝了空气,加上棺椁密封良好,地下水渗入后形成真空环境,从而抑制了微生物的侵蚀。
连云港市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文物的宝库,更是一个讲述城市故事的窗口。博物馆通过“连博志学营”等教育项目,让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培养文化自信。同时,博物馆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进生活。
从石刻艺术到汉墓简牍,从不腐女尸到水晶文化,连云港市博物馆用一件件珍贵文物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传奇。正如馆长江睿所说:“博物馆的故事要讲得对、讲得好,不能脱离对于文物的科学阐释。”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在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世界展现着这座“从神话故事里走出,从海上升起的神奇浪漫之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