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春节民俗大赏:贴春联、打糍粑、舞龙舞狮
桂林春节民俗大赏:贴春联、打糍粑、舞龙舞狮
春节前夕,桂林的街头巷尾渐渐弥漫起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这其中,贴春联、打糍粑、舞龙舞狮无疑是桂林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俗活动,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贴春联:笔墨间流淌的美好祝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贴春联,是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习俗。在桂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年三十这天贴上崭新的春联,辞旧迎新。
在桂林的农村地区,这一传统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荔浦县公安局的“书法家”们会利用春节前夕的时间,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他们带着笔墨纸砚,来到热闹的乡镇集市,现场挥毫泼墨,为乡亲们书写春联。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乡亲们的祝福,每一幅春联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喜临满堂春”、“诸事皆宜多喜乐,未来可期长安宁”……这些充满吉祥寓意的春联,不仅装点了家家户户的大门,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乡亲们接过春联时的喜悦,仿佛已经看到了新一年的幸福与希望。
打糍粑:甜蜜团圆的幸福味道
在桂林的农村地区,打糍粑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糍粑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甜美。在永福县罗锦镇,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粑粑节”,吸引数千人参与。
2025年1月18日,罗锦镇第二届“迎春纳福 巳巳如意”粑粑节如期举行。活动现场,来自社区、学校、企业等10支队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舂糍粑比赛。随着一声令下,参赛队员们将煮熟的糯米饭倒入石臼中,轮番用木槌舂打。一上一下之间,糯米饭逐渐变成柔软细腻的糍粑团。队员们配合默契,动作熟练,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糍粑捏圆喻示家家团圆幸福,吉祥如意,糍粑香香甜甜寓义我们的生活甜甜蜜蜜。”来自尚水队的王乾一边捏着糍粑,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经过激烈的角逐,桂林银行队、罗锦社区1队、金福队分别获得比赛的前三名。
除了打糍粑比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祈福、包粽子、送春联等多个特色展区,全方位展示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让群众在互动中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舞龙舞狮: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
舞龙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在桂林春节期间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在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活动,为群众送上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
2024年2月10日,兰田瑶族乡兰田村委的舞龙舞狮队伍举行为群众们送福到家活动。当天,在兰田瑶族乡集镇上,青龙、醒狮、牌灯队伍一百余人,舞动祥龙,耍动醒狮,走进各家各户拜年。敲锣打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闹。
在队伍里,孩子们带着鸽子、鱼、虾、瑞兔等造型的牌灯,跟着龙狮队一同巡游。村民们喜笑颜开,不停放着鞭炮、礼花吸引龙狮队伍来家中送福。引灯人带着祥龙走进家家户户,“狮子郎”颂念“新年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到家来”等祝福语,带着醒狮紧随其后。醒狮戏耍舞动将福气送给大家。有的村民将“礼物”高挂,供醒狮来“采青”。热闹的场面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夜晚,华灯初上,兰田瑶族乡民俗广场上,龙狮队、牌灯队伍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场喜庆、热闹的表演。牌灯队伍不停变换队形,送出“贺新春”“国富强”“民安居”等吉祥祝福,醒狮跳上高凳、长凳,展现各种高难度动作,可谓惊险刺激。龙灯点亮,气势威武,盘龙、钻龙、滚龙……闪转腾挪、上下翻飞,变化出各种招式,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热热闹闹的活动既为群众送上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也让大家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群众也会在春节期间开展舞草龙、草龙巡游祈福、草龙拜新年等特色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这些舞龙舞狮活动不仅是简单的娱乐表演,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团结协作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们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的现代演绎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比如在送春联活动中,除了传统的手写春联,还增加了现场定制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打糍粑活动中,加入了比赛和互动环节,让活动更加有趣和吸引人;在舞龙舞狮活动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巡游送福形式,还增加了舞台表演和灯光效果,让表演更加震撼和吸引观众。
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民俗活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桂林春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