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印记
白云楼: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印记
白云楼,这座建于1924年的历史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广州的繁华街巷中。它不仅见证了广州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迁,更因其与文学巨匠鲁迅的渊源而熠熠生辉。作为鲁迅在广州生活的重要见证,白云楼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1927年3月29日,鲁迅先生应中山大学之邀,来到广州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朋友许寿裳的推荐下,鲁迅搬入了位于白云路的白云楼。这栋三层高的楼房,原为邮政部门职工宿舍,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既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民国时期的现代气息。
鲁迅在白云楼的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这里却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基地。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朝花夕拾》的编订工作,还创作了多篇杂文和散文。这些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其中,《野草》是鲁迅在广州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1924年至1926年的作品,共24篇。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明了本书的时代背景、创作心态和体裁特征:“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句法峭拔奇警,充满音乐感和感染力。作品中多写梦境,奇谲怪诞,幽远深邃,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被读者称为“奇书”。鲁迅在《野草》中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对那个时代精神状态的记录。
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并不平静。1927年4月15日,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鲁迅目睹了国民党右派的血腥屠杀,这让他深感失望和愤怒。他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中写道:“我于是就间或离开书院而访问旧友,谈闲天,看山水,有一天,被一个巡警看住了,疑心是窃贼,被他用‘文明’的手推了一回,才幸而遇到巡长,得以放行。”这段经历让鲁迅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最终决定离开广州。
1927年9月28日,鲁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临行前,他将白云楼的寓所交还给许寿裳。在《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一文中,鲁迅写道:“我于九月二十八日出广州,十月五日到上海。”这段在广州的生活,成为了鲁迅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
如今的白云楼,虽然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但依然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2002年,白云楼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每年都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参观,感受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印记。
白云楼不仅是鲁迅在广州生活的重要见证,更是广州近现代史的缩影。它见证了广州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广州人民的集体记忆。作为一座历史建筑,白云楼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更是一座精神地标,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站在白云楼前,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鲁迅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气息。这位文学巨匠在广州留下的足迹,成为了广州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真理,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