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山东的生态宝藏
黄河三角洲:山东的生态宝藏
在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省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揭示了黄河三角洲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最新保护成果。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东北亚内陆—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更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据统计,黄河三角洲湿地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73种。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位山灌区为例,通过建设智慧调度中心,实现了用水监测和工程监管全覆盖。目前,位山灌区已建成35处全自动测流设施,1182处水情监测站点,1077处高清视频监控,以及148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水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效降低了灌溉成本,亩均用水量从170立方米降至140立方米,亩均灌溉成本下降20到50元。
此外,山东省还创新性地建立了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其中8个位于湿地地区。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建设了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持续监测和科学评估,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结构保持稳定,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自1999年以来,黄河干流累计向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超过5400亿立方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山东省在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不懈努力。
下一步,山东省将组织开展第五次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进一步摸清湿地生态状况,为精准推动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守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