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入教材:3页篇幅展现“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入教材:3页篇幅展现“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历史教材,其中曾侯乙编钟被正式纳入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的编钟内容,在教科书第二单元介绍夏商周时期内容时,曾侯乙编钟的照片跨第20和21两个页面,图文并茂地又做了介绍。
书中介绍,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全套共65件,上有铭文3700多字。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
曾侯乙编钟不仅仅是一组乐器,更是中国的名片,它是穿越千年的空灵之音。在迄今考古发现的编钟实物中,来自“孔子时代”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是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又叫随国)的国君,姬姓,氏南宫名乙。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1977年9月,一支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打开墓穴,映入考古人员眼中的映入眼帘的不是墓室,而是一大片浑水。回忆曾侯乙墓打开的那一幕,作为考古人员之一的冯光生依然难掩激动:“墓葬打开,我看到的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随着潜水泵的马达声,水位缓缓下降,我和在场所有人一样,完全惊呆了。”难以想象这座总重量达2.5吨的青铜编钟出生于水中,经历两千多年依然屹立不倒。曾侯乙编钟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圈。
随后,1978年6月15日,65件编钟连同挂钟构件、整副钟架以及竖在钟架旁的2根撞钟木棒、置于悬梁上的6个T字形敲钟槌,悉数安全出椁。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原件现收藏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编钟的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它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只公开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对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进行复原组装,以《东方红》为开篇,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这是编钟的第二次奏响,也是它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荆楚文化史》总主编刘玉堂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礼乐文化,编钟是乐文化的代表,礼乐二者相辅相成。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曾侯乙编钟是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文物”,编入教材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中学教材选用曾侯乙编钟,篇幅还不小,有图有文,这凸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