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 | 《老残游记》索隐补正
陈晓平 | 《老残游记》索隐补正
《老残游记》是晚清著名小说家刘鹗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老残的游历,展现了晚清官场的种种腐败和黑暗。其中,"刚弼"、"史钧甫"等人物的真实原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作品中的描述,提出新的索隐观点,并分析这些人物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徐赓陛与李鸿章(坐者)。立体照片,用特制的眼镜观看,会有三维立体效果。
刘鹗第四子刘大绅曾撰文揭示《老残游记》影射的人物,名单大体不差,然将“刚弼”认作刚毅、史钧甫解作“施少卿”则不确。笔者认为,“刚弼”影射的是酷吏徐赓陛;蒋逸雪《刘鹗年谱》指出,史钧甫是指施补华(字均甫)而非施少卿。晚清“谴责小说”多有抨击的具体目标,人物索隐可窥见作者的评价标准,并非无聊之举。
“刚弼”不是刚毅
1930年代,刘大绅著文揭示《老残游记》的创作背景、影射人物、刘鹗被祸原因,诚为研究《老残游记》不可替代的资料,唯文中武断地判定“刚弼为刚毅”,有些鲁莽。刘大绅此说,感觉是从义和团运动时期刚毅、毓贤齐名而来,慈禧西狩时,两人都受到惩罚。毓贤因残杀山西教士被正法,刚毅为“纵拳”主脑,虽病故仍遭革职。刘大绅忽略了一点,《老残游记》写的是张曜当巡抚的山东官场,即光绪十二年至十七年(1886-1891),刚毅从未在山东任职。
刚毅(1837-1900)在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声名鹊起,从刑部郎中外放广东惠潮嘉道,很快擢广东按察使、云南布政使,1885年升山西巡抚,量移江苏、广东,1894年入值军机,在义和团运动中,风头一时无两。
《老残游记》中的刚弼,官阶介于知县(正七品)与知府(从四品)之间,也即通判(正六品)、同知(正五品)、知州(正五品)一类,由抚台派到齐河县“会审”。老残发现,刚弼审案自以为是、将无辜者屈打成招,写信给抚台建议派泰安知府“白太尊”覆审。白太尊抵达齐河县衙时,刚弼上“手板”,此为下级参见上级的礼节,证明他的职位低于知府。刚毅从未在山东任职,此时已跻身巡抚高位,也不在山东,说“刚弼”影射刚毅极不合理。
“刚弼”影射徐赓陛
《老残游记》中的“刚弼”影射的应该是酷吏徐赓陛。徐赓陛以通判历署广东遂溪、海康、陆丰、南海知县,致力于塑造“徐青天”形象,以活埋疑犯郑承望,被时人视作酷吏的典型。徐赓陛”名留青史“,则是他在署南海知县任上,禁止机器缫丝,打击了初起的近代民族工业。有些地方的吴语“赓”字与“刚”发音相近,笔者认为“刚弼”从“赓陛”变化而来。
徐赓陛(?-1907),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太平天国时期江苏巡抚徐有壬胞侄,自幼聪颖异常,洞悉官场情伪,下笔如刀,深得督抚赏识。光绪五年,徐赓陛活埋疑犯郑成望,七年被人参奏革职。张之洞督粤,徐赓陛数数上书建言,张氏颇赏识其才学,派往海南“抚黎”,曾任琼军营务处总办,因残酷好杀、行为荒谬,被张之洞撤差。
按照李鸿章的说法,徐赓陛“在琼经年,为忌者所中,谮之抚部,解兵而归。”(《李鸿章全集》第35册第62页)“抚部”即广东巡抚吴大澂,“忌者”指胡适的父亲胡传。胡传是吴大澂老部下,奉派考察海南,发现徐赓陛的诸多劣迹,回到广州,即向督抚汇报。徐赓陛在海南,“擅立巡捕、戈什名目,收受提督履历,行径倨傲,用度奢侈各节,实堪骇异。”(张之洞致雷琼道朱采电,《近代史所藏清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39册第568页)1888年5月,张之洞将徐赓陛撤差,“迅饬回省,不准逗留。”(同上,第8册第136页)李鸿章致张曜函揭示,胡传向吴大澂反映徐赓陛的胡作非为,导致徐氏被撤差。张之洞曾打算让胡传接任琼军营务处总办,因胡氏不能适应海南“瘴气”而作罢。
徐赓陛在广东混不下去,乃北走天津,投奔李鸿章。1890年6月,凭借徐有壬在生时与李鸿章的交情,李介绍他到山东投效张曜。张曜认为徐赓陛“操守廉洁”,为之奏请送部引见、开复原官,留充幕府,保升直隶州知州,这是他出现于《老残游记》的原因。
张曜(1932-1891),直隶大兴人,祖籍浙江上虞,早年投笔从戎,在河南组建团练对抗捻军、太平军,又从左宗棠平定西北,1885年初奉命赴山东查勘黄河,1886年授山东巡抚。1891年张曜去世,据说由徐赓陛起草遗折,力保布政使福润继任。(汪康年《王穰卿笔记》第108页)事后福润果然升任山东巡抚,委徐赓陛署黄县知县。徐赓陛可能“清廉”,他的追求不是弄钱,而是弄权。李秉衡任山东巡抚后,1895年徐赓陛因黄县任上亏欠钱粮被参追,降三级调用,辗转江苏、直隶,仍投入李鸿章幕府充“总文案”,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无所依傍,次年到江苏以道员补用,1907年任盐捕统领,同年去世。
《老残游记》石印本。
施补华治河失败
《老残游记》写张曜幕府有个道员“史钧甫”,刘大绅认为此人影射施少卿(钦),不确。施少钦名善昌,为上海有名的慈善家,曾赈济山东黄河灾民,不该为治河失败负责。蒋逸雪先生确定此人即施补华,可信。
施补华(1835-1890),字均甫,浙江乌程人,同治九年举人,入新疆阿克苏为张曜幕僚,诗文均佳,才名籍甚,有《泽雅堂文集》等传世。张曜在山东,命施补华以道员会办河防局。蒋逸雪《刘鹗年谱》称:“游记曾道及史钧甫其人,案史钧甫即施补华,补华字均甫,史、施音近,爰用以影射。”施补华食古不化,坚持用东汉贾让《治河策》主张,提出“不与水争地”“尽废民埝”,结果黄河水淹没两岸村庄,受灾数十万人,死者极多,财产损失更无可估量。《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描写了村民受灾惨况,足为实录。
第十四回,作者借老残之口说道:“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游记》提出要警惕此类“书呆子”好心办坏事,思考层次颇深,较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更胜一筹。
吕谏堂即李秉衡
《老残游记》介绍刚弼“是吕谏堂的门生”,戴鸿森注称吕谏堂:“疑即指吕贤基。吕系咸丰时人,因曾任给谏(给事中)的官职,故人称‘谏堂’;后死于太平军起义,被清廷认为‘中正刚直’的好官。”戴先生此处求之过深,此人实是李秉衡(字鑑堂),有“北直廉吏第一”美誉,中法战争后期,以按察使护理广西巡抚,甲午战争爆发后任山东巡抚,被公认与毓贤一起,是“义和团起山东”的始作俑者,1900年带兵与八国联军作战,败阵自杀。刘鹗出于反对义和团的立场,认为清官祸害比贪官更大,李秉衡、毓贤即是典型。徐赓陛并未问学于李秉衡,刘鹗为了批判“清官”,将两人联系起来。
光绪年间,李秉衡等“清官”抱持理学宗旨,希望以道德模范形象挽救颓风,抵御外侮,拒绝言利,终演变为极端排外。刘鹗与之相反,不排斥言利,认为只有引进技术、兴办实业才能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真正抵御外侮。李秉衡主政广西,三番五次拒斥张之洞的开矿建议,使广西经济发展迟缓。李秉衡诚为当时公认的“君子”,徐赓陛也是有能力的干员,他们在阻碍近代工矿企业发展方面出奇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