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水下考古传奇:30年追寻800年前的海上丝路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传奇:30年追寻800年前的海上丝路
1987年4月17日,一艘名为“穗救201”的工作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沉船探索时,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初期的商船。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商船,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是一艘长30.4米、宽9.8米的木质商船,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甲板已经腐烂,但船体其他部分保存完好。船上载有超过16万件精美瓷器,以及大量铜铁器、金银器等文物,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艘商船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篇章。时任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培训班学员的崔勇,成为了“南海Ⅰ号”考古项目的领队。他回忆说:“我这一辈子运气非常好,见证了整个中国水下考古从开始到现在的阶段。”
然而,考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资金等多重困难,对“南海Ⅰ号”的研究一度中断。直到1999年,在香港同胞的资助下,考古项目才得以重新开展。
2007年,经过近20年的准备,“南海Ⅰ号”终于开始了整体打捞。这次打捞行动耗资2亿元人民币,动用了当时亚洲最大的起重船“华天龙号”。12月21日上午9:10,沉箱首次出水,10:55露出海面约1米。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最终于12月22日上午11:30,沉箱整体浮出水面,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商船终于重见天日。
“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考古知识,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历史学、地质学、地层学、类型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子生物、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正如崔勇所说:“考古学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具备综合能力,能够综合各种知识来主导整个项目的走向。”
在“南海Ⅰ号”的考古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比如,考古团队发现了一批罐子,起初以为是福建泉州磁灶窑的产品,但经过与南越国宫署的罐子对比及微量元素测试,发现它们竟然出自广州窑口——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南海Ⅰ号”为何在此沉没的疑问,还揭示了这艘船的真实航行路线。
“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古学者发现,船上保存完好的瓷器大多源自宋代最顶级的瓷窑,还有许多受到西方、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瓷器。此外,船上还发现了大量铁锅、铁钉等生活用品,以及铜制半成品,显示出中国在当时贸易网络中的产业链地位。
“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崔勇表示,未来有望发现更早的沉船,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而对于有意从事水下考古的年轻人,他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耐得住寂寞,二是要能吃苦。“考古工作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出成果,只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就一定会有突破。”
“南海Ⅰ号”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商船,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也见证了当代考古工作者的智慧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