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疗法”攻克罕见EGFR突变,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三明治疗法”攻克罕见EGFR突变,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和《The Oncologist》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报道了两例罕见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通过“三明治疗法”获得显著临床获益的案例。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罕见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临床证据。
“三明治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明治疗法”(Sandwich Strategy)是一种创新的联合治疗策略,通过同时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EGFR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实现细胞内外协同阻断EGFR信号传导途径。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互补:
- EGFR-TKI:小分子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ATP抑制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下游信号转导。
- EGFR单抗:大分子抗体,通过与EGFR受体胞外结构域结合,阻止配体结合,从而阻断信号传导。
突破性临床案例
案例一:克服EGFR L718Q耐药突变
患者为72岁男性,因腹胀入院,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上肺肿块、胸腔积液、腹水和多发骨转移,经活检确诊为IVB期肺腺癌。基因检测显示EGFR L858R突变和PIK3CA E747D突变。患者接受三代TKI阿美替尼一线治疗,PFS达12个月后疾病进展。再次基因检测发现新发EGFR L718Q突变,这是一种三代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突变。经MDT讨论,患者接受了阿法替尼联合西妥昔单抗的“三明治疗法”。一个月后,患者肺部病灶及骨病灶稳定,胸腹水得到控制,PFS超过12个月,总OS超过26个月。
案例二:EGFR罕见融合合并扩增
患者为68岁男性,因胸痛入院,PET-CT提示右肺肿块及第四肋骨转移,病理诊断为IVA期肺腺癌。基因检测发现罕见的EGFR-IGR融合和EGFR基因扩增。该融合基因保留了EGFR激酶结构域的完整,并串联了SEC61G下游的32个氨基酸。患者接受了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联用的“三明治疗法”。2个月后,胸部CT显示肿瘤显著退缩。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肋骨病灶行疗效评价时发现,其对治疗不响应。随后,对骨部病灶进行活检显示其为良性,判断为左侧第四肋骨骨折所致。第二次MDT讨论认为患者已达到部分缓解,且符合手术指征,决定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组织病理显示肺部病灶为长约1.3cm的肺腺癌(pyT1bN0)。术后组织再行NGS检测,发现EGFR-IGR融合和EGFR扩增均已消失,提示该方案对此类EGFR变异肿瘤细胞有强大的清除能力。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为“三明治疗法”在罕见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临床证据。尽管目前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个案报道,但其展示的治疗潜力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研究数据的积累,“三明治疗法”有望为更多罕见EGFR突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这一突破不仅体现了精准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类型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突变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开发针对性的联合治疗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