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4年)》:如何科学降低LDL?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4年)》:如何科学降低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血脂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的发布,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血脂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LDL-C: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LDL-C,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其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外周组织。当LDL-C水平过高时,多余的胆固醇容易在动脉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之一。
2024年指南:LDL-C管理的最新标准
2024年版指南明确指出,LDL-C是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并根据ASCVD危险分层确定了不同的目标值。对于极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血管病变等),LDL-C的目标值应低于1.4 mmol/L;对于高危患者(如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等),目标值应低于1.8 mmol/L;对于中危和低危患者,目标值则分别为<2.6 mmol/L和<3.4 mmol/L。
在治疗策略上,指南推荐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辅以药物治疗。具体包括: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采用健康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是首选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
临床研究:降脂治疗的循证依据
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降低LDL-C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例如,IMPROVE-IT研究显示,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FOURIER研究则表明,使用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LDL-C过低:潜在风险需关注
虽然降低LDL-C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但极低的LDL-C水平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Mayo Clinic的研究指出,LDL-C低于40 mg/dL(约1.03 mmol/L)可能与癌症、出血性脑卒中、抑郁、焦虑等风险增加有关。然而,这些关联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治疗达到如此低水平的情况较为罕见。
结语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的发布,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血脂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降脂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既要追求达标,又要关注潜在风险,实现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