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来远舰和定远舰的秘密揭晓
甲午海战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来远舰和定远舰的秘密揭晓
2024年8月,山东博物馆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这场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展览,首次系统展出了330余件甲午沉舰文物,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130年前的甲午海战,更凝结着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与忠诚。
十年寻舰:水下考古的中国范例
2014年,国家文物局联合辽宁、山东两省文保部门,启动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考古项目,历时长达十年,最终确认了七艘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沉没位置。
考古队运用多波束声呐、磁力仪等先进设备,在黄海北部和威海湾海域展开地毯式搜索。面对北方海域恶劣的水下环境,考古队员们克服了低温、低能见度等困难,通过抽沙清理、遗址全景展示等技术手段,逐步揭开了沉舰的神秘面纱。
定远舰:旗舰铁甲重见天日
在所有出水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定远舰的一块防护铁甲。这块长方形弧状钢板重达18.7吨,高约2.8米,宽2.45~2.6米,厚0.303~0.305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单体甲午沉舰文物。
2020年9月,考古队员在威海湾发现定远舰遗址。经过近一个月的抽沙作业,这块铁甲终于被提起。然而,由于风浪影响,初次提取时未能成功。直到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12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铁甲才被稳稳放在打捞船甲板上,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来远舰:士兵姓名牌见证忠诚
在威海湾,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来远舰的沉舰遗址。两块木质姓名牌尤为珍贵,一块刻有“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另一块刻有“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这些木牌长9厘米、宽5.5厘米、厚0.5厘米,可能是战时士兵身份辨识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于盛元的名字在史料中有迹可循。他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左臂负伤,战后获得朝廷抚恤40两白银。这些文物的发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
考古新发现:改写历史认知
通过十年的水下考古工作,许多历史谜团得以解开。例如,通过对致远舰的调查,排除了其被鱼雷击沉的说法;经远舰和来远舰加装尾部火力的证据也被发现。
这些文物不仅为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也展现了19世纪末期世界海军技术的发展水平。它们来自英国、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堪称一座“国际博物馆”。
纪念与启示:面向未来的警钟
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警醒。正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所说:“这些出水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将士们的最好纪念。”
在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之际,这些文物的展出,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它们不仅是研究近代海军史的珍贵资料,更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生动教材。
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沉寂百年的文物,如今重见天日,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