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津市:蚯蚓养殖破解畜粪利用难题
湖南津市:蚯蚓养殖破解畜粪利用难题
湖南省津市市通过创新的蚯蚓养殖模式,成功破解了畜牧粪便处理这一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这一生态农业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蚯蚓养殖: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模式
蚯蚓养殖处理畜粪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蚯蚓的生物特性,将畜禽粪便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肥料和蛋白质饲料。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物料准备:将新鲜畜禽粪便(如牛粪、鸡粪、猪粪)与秸秆、砻糠等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含水量至50%-60%。一般控制在粪料投入重量的25-30%,同时添加发酵菌剂,按每三吨畜禽粪便植入发酵菌剂一公斤。
堆垛发酵:将混合物料堆成条垛,宽度2.8-3.0米,高度1.2-1.4米。每天监测温度和水分变化,当温度上升至60-70℃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翻抛作业。
翻抛管理:每隔48小时翻抛一次,持续15天以上,确保堆料含水率降至45%以下。翻抛要细致彻底,以达到粉碎、增氧、促进微生物繁殖及挥发水分的作用。
后处理:发酵完成后,将堆料放置于半成品库堆放15-20天,然后进行粉碎过筛,去除杂物。最后按NY/T525—2021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合格后包装入库。
四川三台案例:蚯蚓养殖的经济效益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的实践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有力佐证。当地通过“作物生态种植-秸秆与畜禽粪便堆肥-蚯蚓养殖-蚯蚓与蚯蚓粪高附加值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西南科技大学生态农作创新团队的数据显示,处理20-30吨的畜禽粪污和秸秆,大约能产生10吨左右的蚯蚓粪,每吨售价可达500元。同时,蚯蚓本身也可作为高蛋白饲料,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推广前景与意义
蚯蚓养殖处理畜粪模式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蚯蚓粪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品质。
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销售蚯蚓粪和蚯蚓获得直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尽管湖南省津市市的具体案例资料有限,但蚯蚓养殖处理畜粪这一生态农业模式已在多地取得成功,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充分验证。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