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会揭秘:三峡大坝背后的工程师传奇
张志会揭秘:三峡大坝背后的工程师传奇
2025年1月,长江设计集团宣布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他们研发的“天地一体化大坝变形监测系统”获得发明专利优先授权。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对大坝变形情况的高精度、实时监测,为三峡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新的保障。
这一突破,正是三峡工程背后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从1994年开工建设到2009年全面竣工,三峡工程凝聚了数万名工程师的心血,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100多项世界纪录,将三峡大坝打造成了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之父”郑守仁:26年坚守工地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中,不得不提一个人——郑守仁院士。作为三峡工程的设计总工程师,他被誉为“三峡之父”。从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到2020年病重,郑守仁在三峡工地整整坚守了26年。
郑守仁院士不仅主持了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大江截流、高坝浇筑等一道道技术难关。他提出的“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截流方案,成功解决了深水截流这一世界级难题。为了将这些宝贵经验传承下去,郑守仁在病重期间仍坚持编撰《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工程智慧。
李文伟:为大坝打造“钢筋铁骨”
三峡大坝的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混凝土。三峡集团水工混凝土研究室主任李文伟,就是为大坝打造“钢筋铁骨”的关键人物。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高抗裂高耐久大坝混凝土,创建了混凝土设计与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三峡、白鹤滩等5座世界级水电站。
李文伟在混凝土领域的创新成果显著:他牵头国家级科技攻关和重大工程科研项目50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6部,出版专著10余部。他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不仅获得了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还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小毛:传承创新的接力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小毛,是三峡工程技术创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作为长江设计集团原总工程师,他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书的编撰工作,并动情讲述了郑守仁院士为三峡工程付出的艰辛历程。
王小毛表示,他有责任和义务推进该书高质量编撰和出版发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水利新篇章贡献更多长江设计智慧和力量,不负恩师重托。
创新,三峡工程的基因
三峡工程的成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三峡工程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机制,开启了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篇章。这种模式理顺了“政府规范管理、企业独立运营、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形成了我国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新模式。
在技术层面,三峡工程更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 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 世界最大船闸
- 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升船机
- 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三峡工程师们面对复杂难题时的集成创新精神。他们将水力学、岩土力学、金属结构、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开展安全技术措施、模型试验、测绘监测、施工管理信息等一系列研究攻关,最终攻克了三期导流、变水头机组、复杂坝体等世界级难题。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更标志着中国在水利水电领域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如今,三峡工程的成功经验正在向世界推广,中国的工程师们正在全球各地的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张志会所说,三峡大坝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杰出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他们用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世界贡献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也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