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史》:首部佛教通史填补学术空白
《普陀山佛教史》:首部佛教通史填补学术空白
近日,由会闲法师和景天星副教授合著的《普陀山佛教史》一书正式出版,填补了普陀山没有佛教通史的空白。这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著作,不仅是普陀山佛教历史与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识性成果。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被誉为“海天佛国”,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普陀山佛教史的系统性研究却是一片空白。《普陀山佛教史》的问世,不仅弥补了这一学术缺憾,更为我们深入了解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权威参考。
全书共分六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梳理了从唐代到民国时期普陀山佛教的发展历程。作者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普陀山佛教置于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书中不仅探讨了佛教传入普陀山的时间和途径,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普陀山佛教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普陀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例如,书中专门探讨了普陀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意义,以及观音信仰如何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得以传播和发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使得《普陀山佛教史》不仅是一部宗教史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学术力作。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认为,该书“详细地考察和论述了普陀山佛教的历代盛衰、观音道场的兴废,厘清了普陀山错综复杂的历史”。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则指出,该书的出版是“名山佛教研究的重大推进、海洋佛教研究的可贵创新、信仰佛教研究的典范重塑、地方佛教研究的全新架构”。
《普陀山佛教史》的问世,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更为普通读者了解普陀山佛教文化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普陀山从一个荒凉小岛发展成为观音信仰中心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佛教中国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普陀山这座佛教圣地而言,这部著作无疑将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