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宝山寺:唐风古韵获鲁班奖
探访宝山寺:唐风古韵获鲁班奖
在上海宝山区罗店镇,有一座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的寺庙——宝山寺。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古刹,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是中国唯一获得“鲁班奖”的寺庙,这一殊荣足以证明其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从道观到佛寺:一段跨越五百年的历史传奇
宝山寺的前身是唐姓人家的宅院,中厅供奉佛像,真武阁供奉道教之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宝山寺毁于兵燹,仅存真武阁。直到清光绪初年(1875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主持修葺各殿堂,并重建山门、朝房及后两厢房;翻修真武阁,建成为大雄宝殿;又创建祖堂塔院,并立石碑以志其事。重修后的道观,前为王灵宫殿、中为玉皇殿、后为玄帝殿,供奉释迦牟尼像、阿弥陀佛石像,正式改为佛寺,定名“玉皇宫”。
1988年,上海市佛教协会修复玉皇宫,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同年4月起大修,并将庙址向东扩大6.7亩,重建山门和西厢房,造围墙,砌石驳,同年11月底竣工并易名“梵王宫”。1989年1月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当天乃是释迦牟尼佛成道良辰,举行梵王宫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建成玉佛殿。1994年8月,梵王宫更名为“宝山净寺”。1996年,建造万佛殿。2002年10月,宝山净寺又改为“宝山寺”。2005年5月,紧邻原宝山寺,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奠基;次年元月,工程打桩。2011年1月11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宝山寺举行开山500周年移地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
唐风古韵: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宝山寺主体建筑群和寺院园林为晚唐宫殿式建筑风格,明清文保建筑群中前殿按清代结构、后殿按明代结构修葺。宝山寺主体建筑群和寺院园林为晚唐宫殿式建筑风格,明清文保建筑群中前殿按清代结构、后殿按明代结构修葺。
大雄宝殿完全仿照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屋檐挑出长达4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侍立两侧,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均为铜铸贴金。
圆通宝殿为四层楼共1400平方米,四楼上供有“花开见佛”佛像,造型引人注目。该造型以佛教西方净土为构思中心,采用电动模型设计,但见高高的莲花宝座上,阿弥陀佛四面环坐,外围为大莲花瓣,只要按下按钮,原先含苞的莲花便为缓缓绽开露出端坐佛像,体现西方净土的景色,所以宝山寺要加上净土宗的“净”字。
万佛殿是上下两层,楼下为净土教义画像宣扬室,西方净土的场景尽在画中,楼上供奉着万尊铜佛像,在左、中、右屋顶上三个大圆穹中,一圈圈围坐着铜佛,三个圆穹各有佛三千三百余座,合成万佛之数。
祇园是禅意园林,位于主体建筑群东面,布局以金塔为中心展开。园内建有金桥、佛香阁、松涛轩、水星榭、廊桥、花雨亭等建筑。金塔55.3米(含塔刹)高,以应县木塔为原型参考,采用唐代常见的四方塔形制设计,坐落于祇园南端,与大雄宝殿呈东南 45度角方向。
作为唯一获得“鲁班奖”的寺庙,宝山寺的建筑艺术价值毋庸置疑。其木结构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渐趋向定型化。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文化瑰宝: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宝山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瑰宝。寺内保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石碑,记载了今涌和尚率徒修建的历史。石碑位于前殿西墙内,是修建时从殿前挖出来的——除刻有弥勒佛像、额题“接引弥陀”及“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外,右下角书刻今涌和尚率徒念方修建经过,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己亥秋月。
宝山寺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以廊庑连接各建筑院落,形成对称递进的礼制格局。中轴线上坐落着主要殿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等等。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宝山寺的门票价格为10元/位,开放时间为每日5:00至16:00。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是想欣赏古建筑之美,宝山寺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这座承载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代建筑艺术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