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最新考古发现:18万件文物揭秘宋代海上丝路盛况
“南海Ⅰ号”最新考古发现:18万件文物揭秘宋代海上丝路盛况
2019年,国家文物局宣布“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最初发现时的8万余件,更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宋代沉船,“南海Ⅰ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发现到保护:一项开创性的水下考古工程
“南海Ⅰ号”于1987年在广东江门市台山至阳江市海陵岛一带外海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直到2007年才实施整体打捞。这艘距今约870年的木质商船,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船体保存较为完整。其打捞过程采用了创新的沉箱技术,将沉船连同周围淤泥一同装入巨型钢箱,整体移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进行发掘和保护。这种整体打捞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水下发掘可能带来的风险,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室内环境。
18万件文物揭示宋代海上贸易盛况
“南海Ⅰ号”出土的18万余件文物中,瓷器占绝大多数,约13000余件,包括瓷壶、瓷瓶、瓷盘、瓷碗等,多产自景德镇、浙江及福建等地。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宋代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更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海外市场的贸易往来。考古学者发现,许多瓷器都源自宋代最顶级的瓷窑,且部分瓷器明显受到西方、阿拉伯文化影响,这表明宋代瓷窑为了外销专门调整了瓷器风格。
除了瓷器,船上还发现了大量金属制品,包括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铁器11件等。其中,铁锅和铁钉等生活用品的发现,印证了广东在宋代中国钢铁行业中的重要地位。而铜钱的出土,则揭示了中国铜币在当时区域贸易中的主要货币地位。
跨区域考古合作的新典范
2023年7月,由南越王博物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开幕。此次展览首次将水下考古、沉船考古与港口城市遗址考古、陶瓷窑业考古成果关联起来,清晰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生产、贸易、出洋过程。展览不仅展示了“南海Ⅰ号”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还结合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多个考古遗址的发现,为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全新视角。
未来展望:持续揭秘海上丝绸之路
目前,“南海Ⅰ号”已进入长期保护阶段,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致力于改善文物保存条件,并推动相关研究工作深入开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将被揭示,同时也有望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展示和解读这些珍贵遗产。
“南海Ⅰ号”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空白,更重新激活了这艘沉睡海底近千年的文明桥梁。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更为我们理解宋代海上贸易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南海Ⅰ号”还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历史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