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鉴宝风波背后的法律风险
听泉鉴宝风波背后的法律风险
近日,千万粉丝网红“听泉鉴宝”在直播中被指展示的文物系从博物馆“拿”出,引发热议。这一事件不仅牵涉到文物保护法,还暴露了网络直播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此类现象背后的法律风险,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治理提供参考。
事件回顾与最新进展
10月15日晚,网红博主“听泉鉴宝”复播,宣布正式回归,半小时直播点赞量超2000万。复播后,听泉鉴宝的总粉丝目前为2646.9万。
此前,在听泉鉴宝的直播间里,一名男网友展示了一把古剑,自称“从(奉节)博物馆拿出来的”。该网友展示了“巴剑”等多个物件,听泉鉴宝鉴定为真品。
据封面新闻,从夔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处获悉,馆藏文物中有“巴剑”,且博物馆文物不能随便拿出奉节县政府,已将情况反馈给县文化旅游委,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核查视频内容真假,需一定时间。
10月15日,重庆市奉节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称已经关注到直播间“从博物馆拿来的古剑”信息,奉节县警方介入调查,“那个人已经抓了,正在接受调查。警方还没给我们通报具体进展,那个人肯定是被警方找到了。”奉节县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案件还在调查中,不便透露详细情况。
文物交易的法律边界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倒卖文物的犯罪对象可以总结归纳为几类:第一,出土、出水的文物以及从不可移动文物上违法拆除的部分;第二,非国有馆藏的珍贵文物;第三,通过违法交易得来的文物。
倒卖文物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其所倒卖的是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结合涉案文物的外观、如有泥土、存在沁色、特定的冥器等,即能够认定涉案文物属于出土文物,在未经过合法交易的情况下,即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涉案文物属于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只要出售或者为出售而收购、运输、储存的行为完成并产生危害后果,即构成倒卖文物罪的既遂。若上述行为未实行完毕,则应视情况认定为犯罪预备或未遂。
在证据方面,根据《解释》规定,对涉案文物性质的认定可以由机关机构出具意见。一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二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文物鉴定评估机构出具报告,两种机构出具的意见均具有证据效力。
鉴定机构出具的意见在刑事诉讼中属于鉴定意见,评估机构出具的意见则属于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出具的报告,在作为证据使用时,对两种意见不可混为一谈,应当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进行审查判断。例如,司法鉴定文书应当由两人签名,多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鉴定人员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另行组织人员再次鉴定,评估意见一致,才能够出具报告。
要明确界分倒卖文物罪与其他犯罪。例如,倒卖文物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区分主要是倒卖文物罪必须要求以牟利为目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则不必须。
在倒卖文物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分方面,对文物和经营对象进行组合,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未经许可的单位、个人经营允许买卖的文物;二是未经许可的单位、个人经营禁止买卖的文物;三是经过许可的单位,经营禁止买卖的文物;四是经过许可的单位,经营允许买卖的文物。其中,第四种情况属于合法情形;第一种情况仅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第二、三种情况,行为人的行为可能同时触犯非法经营罪、倒卖文物罪,由于二者属于法条竞合,应当根据特别优于一般的原则,适用倒卖文物罪。
此外,如果行为人明知是假文物而骗取他人购买,则可能构成诈骗罪。但如果行为人对文物真假并不确知,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加以区分。行为人出售行为实施完毕后,若文物鉴定为真,行为人有倒卖文物的间接故意,又实施了倒卖行为,应当构成倒卖文物罪。若“文物”鉴定为假,行为人将假文物作为真文物进行倒卖,造成了文物流通市场的混乱,侵害了文物流通管理制度,应构成倒卖文物罪“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责任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强,商品来源复杂多样,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导致一些不良主播有机可乘。同时,平台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选品审核机制不完善,也是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利益诱惑下,一些网红选品时底线一降再降,只图短期暴利,不顾自身口碑。
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是对平台和主播的信任。只有货真价实,才能留住消费者。货不对板伤害最大的就是消费者。当问题发生后,消费者又面临维权难的困境。部分主播和商家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甚至拒绝赔付。
货不对板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更是对整个直播带行业秩序的扰乱。供货环节是乱象的源头,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商品从生产源头符合质量标准。平台应加强对主播的资质审核,建立准入机制,要求主播具备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和销售资质。对于违规主播,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如封号、列入黑名单等,对情节严重的主播和商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系统,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对于查证属实的违规行为快速处理。
确保直播带货货真价实,需要从供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推动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多部门构建联合治理机制,形成执法合力。还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类似交易中,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首先,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主播的宣传,要仔细了解商品信息和交易规则。其次,消费者要保留好交易凭证,包括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最后,消费者要积极维权,一旦发现货不对板或存在其他问题,要及时向平台投诉或向相关部门举报。
事件反思与建议
这起事件暴露了网络直播鉴宝类节目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为了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主播资质审核:平台应对主播进行实名认证,审核其专业背景和资质,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对涉及文物交易的直播内容进行重点监控,防止违法交易和虚假宣传。
明确平台责任:平台应对主播的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督促其加强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文物交易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直播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次个案,更折射出网络直播鉴宝类节目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文物交易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