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魅力中国行·国师刘伯温故里——浙江省文成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魅力中国行·国师刘伯温故里——浙江省文成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1791671070_6acabb1e001012gtw.html

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因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故里而闻名。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明朝开国元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其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有“王佐”、“帝师”和“千古人豪”之美誉。在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不仅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还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去世六百多年后,人们对他仍津津乐道,其后裔对他的丰功伟绩更是感到自豪。武阳因是刘基故里也成为人们景仰的一个地方。

武阳村位于南田镇北十里,武阳尖之南麓,海拔约800米的高山上,村子山势北高南低,水势由西向东逐次汇流。关于武阳村的来历,颇具传奇性,传说武阳村原名“五羊村”,因刘集的一个梦得名。刘集为刘基五世祖,受父亲刘尧仁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家由竹洲(今丽水)迁至青田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刘集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传说当年,刘集一夜梦见五只山羊在南山觅食,因道家视羊为“落地之龙”,故思此梦为“大吉之兆”。梦见五羊后,次日刘集便上山寻找,果真在山谷寻得五羊。于是就地选址,筑宅而居,定名为“五羊”。从此,“五羊之地”发展成村,后人按谐音改为武阳村。


武阳荷花

关于村名,还有一说:话说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浙东受扰。家居处州竹洲的刘集为求得安居,到丽阳山神庙祈祷,当晚梦见在一片风光优美的田野里,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执羊头而挥舞。后来,旋游南田山,上岭至武阳,发现此处层峦叠翠、古木参天,不仅周围自然植被良好,山中有平原,原中水草鲜美,犹如世外桃源。随后又见一群山羊在田野里嬉戏斗闹,宛如梦境。问道:“此为何地?”当地人回答:“武阳。”听到“武阳”二字,刘集恍然大悟,原来“武阳”与“舞羊”谐音,梦中“舞羊”就是今天所见的“武阳”,认为:“舞羊之梦”是丽阳山神显灵,上天恩赐风水宝地之祥兆。不久,便举家迁至武阳,在此卜地肇基,繁衍生息。对此传说,刘基二十裔孙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也有记载:宋武僖王刘光世子尧仁自临安徙居丽水竹洲,尧仁子集欲卜迁,祷于丽阳山神,梦见执羊头而舞者,旋游南田山,上岭至一处,问地名,或告曰“武阳”,恍然悟梦所示舞羊,遂自竹洲徙居此。集生宋翰林掌书濠,濠生元太学上舍庭槐,庭槐生遂昌教谕爚,爚生明诚意伯基。世称武阳为诚意伯故里。


武阳夏日荷塘

刘基出生于世代儒家。刘集之子刘濠为刘基的曾祖父,南宋末年官任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曾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刘基祖父刘庭魂,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刘基父亲刘爚曾为遂昌县教谕。“教谕”是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刘基故居旧照

刘基是刘氏家族里被神话的一代。刘基自幼聪慧过人,14岁入郡庠(府学),不但学通了《春秋》,而且遍涉《诗》、《书》、《易》、《礼》等。19岁中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不久调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在任上看到官场腐败,上书论御史失职反遭抨击,一怒之下辞职还乡。后师从铁冠道人,在青田县石门洞专研天文、术数、兵法诸学,并在家乡撰写了《郁离子》一书,提出了他的盛世文明的社会理想,为后来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后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可谓为明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因此,文成于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时,便以刘基谥号“文成”为县名。举国上下,以名人谥号命名的县名并不多。文成以刘基谥号命名,多年来,不仅刘基后裔以此为荣,文成也以刘基为荣。对外介绍时,总将文成之地与刘基进行合并介绍,并有着文成文成,无文不成的说法。


刘基故居旧照

武阳作为刘基故里,总有人慕名前往。现村中仍保留有刘基故居、武阳书院遗址、天葬坟,及后辈为追思刘基而建筑的施茶亭等。对于武阳,多年来,我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一次又一次前往。武阳坐落在南田山中环境优美的山谷里,千百年来,村内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武阳村更是加快建设步伐,以名人故里全面改造,因此,刘基故居、武阳书院等与刘基有关的古建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保护。如今村内不仅刘基文化受到关注,古朴典雅的民宿,以及夏季成片绵延的荷塘均吸引着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俨然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刘基故居旧照

进入武阳村,首先看到的古建筑便是施茶亭。施茶亭位于武阳村金龟山山麓,处于上通瓯括下达瑞平的古道上,是由刘基第六世孙刘启节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6),并购置亭田,其田租收入专门雇人为路人施茶。因年久失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此建筑得到重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建成。施茶亭由正屋、厢房、天水桥、过廊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地面高于过廊,面阔三开间带左右耳房,进深五柱七檩,屋面悬山顶,明间前设单孔石质天水桥,桥面置十四级踏跺作为甬道连接过廊。


武阳村入口

村人介绍,过去施茶亭东侧梢间设有神龛供祭祀,西侧次间设厨房、小戏台。逢集市时,有木偶戏在此演出。茶亭左右厢房为两间,厢房下设马厩,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投宿的地方。古道从过廊内经过,出入口为石拱门,一侧廊有靠背式座位,作为行人休憩之用。如今廊内尚存碑刻两块,一为重修武阳施茶亭记,立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碑为青石质地;一为武阳堂碑,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碑为花岗岩质地。


武阳施茶亭

如今施茶亭虽失去原有功能,仍不失为一处人文景观,前来武阳的游人总会到亭内参观参观。刘基故居位于村中。故居为五开间,后靠寿桃山,房前有一片田园,作中分布着七个大土墩,似星宿般有序排列,乡人称为“七星落垟”。刘基后人介绍,刘基上五代均住于此。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明史•刘基传》中曾有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武阳施茶亭内

对于故里的记忆,有文可以作证。当年刘基曾为家乡作《题富好礼所畜村乐图》一文,文中写道:“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山颠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踏县与州。西风八月淋潦尽,稻穗栉比无蝗蟊。黄鸡长大白鸭重,瓦瓮琥珀香新篘。芋魁如拳栗壳赤,献罢地主还相酬。山花野叶插巾帽,竹筯漆碗兼瓷瓯。酒酣大笑杂语话,跪拜交错礼上数稠。或起顿足舞侏儒,或坐拍手歌瓯篓。倾盆倒榼混醯酱,烂熳沾渍方未休。儿童跳跃助喧噪,执遁逐走同俘囚。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文中刘基将家乡描写得犹如画卷,宛若桃源。



刘基故居石磨、石臼、喂马槽


刘府老物件

刘基故居因后辈迁出,原屋不再,仅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近年,在原屋址上还原原故居建设,供游人参观怀念。从刘基故居处往里走,走不多远,便是武阳书院。书院位于武阳中村水井后,设立年代无考。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对此也曾有记录:按《明代遗编》载,“武阳中村水井后书院基,东至水井后路直入,南至刘浩舍人墙,西北并至人行路,此段系大三分之业”云,下署名“永一官人、永七中丞、永十镇抚”。永七即诚意伯,永十为诚意伯弟升,字伯演,官陕西镇抚,永一为诚意伯兄舒,字伯洋。书院仅载地基,又曰“大三分之业”,是书院必诚意先世宋元时所立。


武阳书院

如今书院经多次翻建后,成为武阳村的另一处人文景观。书院隐在一处幽静的山岙里,周围古树参天,院外有清泉流过,门口有荷塘一湾,一年四季游人不断。除此之外,武阳村还有武阳岭、云来亭、弓箭山、金龟山、宝剑山、天葬坟、马尾瀑,以及有关刘基家族的众多神奇传说。而每到一处,回首观望,似乎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伟岸的身影,在娓娓诉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